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治疗小儿积滞病,科普中医良方

时间 :2024-01-31 作者 :陈悦 来源:钦州市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小儿积滞是儿科门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指的是儿童体内的气、血、津液、食物等物质停滞或聚积,导致身体不适和不适当的生理症状。这个问题常常让家长感到担忧,但好消息是,小儿积滞病通常可以通过简单的措施得到缓解和治疗。本文将为您介绍小儿积滞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一些中良方,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小儿积滞病?

中医中的小儿积滞是一种疾病概念,通常涉及到儿童体内的气、血、津液、食物等物质停滞或聚积,导致身体不适和不适当的生理症状。积滞可以发生在脏腑、经络、经络等不同的层面。小儿积滞的症状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腹痛、食欲不振、便秘、胃胀、嗳气、消化不良、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症状通常与小儿体内的气血循环不畅、湿气、痰或食物滞留有关。

二、小儿积滞的病因和病机

1、乳食内积

乳食内积的病因和病机可以包括以下因素:第一,不科学的喂养方式,如过多的奶量、过快的喂养速度、过多的乳制品摄入等,可能导致婴儿无法适应消化。第二,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充分发育,胃酸分泌较少,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导致食物滞留和消化不良。第三,不正确的喂养姿势或婴儿体位不当可能导致食物通过胃肠道时的流动受阻。第四,某些食物,如坚果或其他硬质食物,不适合婴儿食用,可能导致食物堵塞。第五,婴儿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敏感,导致消化问题。可根据儿童实际病症服用消乳丸、保和丸等,具体用药需咨询专科医生。

2、脾虚夹积

脾虚夹积是中医中描述的一种小儿积滞病因和病机,指的是儿童体内的脾胃功能相对虚弱,难以有效消化和运输食物,从而导致食物在体内滞留,产生积滞的现象。脾虚夹积的主要病因和病机包括:第一,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充分成熟,因此脾虚可能是引起积滞的根本原因。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关键器官,如果脾脏功能不足,食物难以充分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积滞。第二,饮食不够合理及规律,如食用过多生冷食物、甜食、油腻食物或不定时进食,可能加重脾虚,使食物更容易滞留。第三,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过度保护和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导致脾虚夹积。

三、治疗小儿积滞的中良方

1、药膳调理

中医药膳是通过搭配各种中草药和食材,熬煮成汤或粥来调理身体。例如,可以选择一些有健脾开胃、促进消化的食材和草药,如山药、白术、茯苓等,搭配成适合小儿的药膳,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

2、中药治疗

中医师可能会开具一些适合小儿的中药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常用的中药包括消乳丸、保和丸等,但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推拿疗法

腹部推拿:将小儿平躺,使用温暖的双手,顺时针轻轻按摩小儿腹部。可以从右上腹开始,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特别关注位于胃经经脉路径上的穴位,如足三里、大巨、天枢等。持续约5-10分钟。

背部推拿:将小儿俯卧,使用温暖的双手,从小儿背部下方开始,沿着脊柱两侧的肌肉进行捏背。持续约3-5分钟。

足底推拿:将小儿坐在椅子上或父母的腿上,使用温暖的双手,轻柔地按摩小儿的足底。可以用拇指或掌心揉捏、推拿足底的各个区域,脾胃反射区、脾经、肝经,3-5分钟。

4、饮食调节

除中药治疗外,饮食调节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油腻或生冷食物,鼓励食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5、穴位按摩

中医师可能会建议家长进行穴位按摩,刺激特定穴位以促进气血流畅,有助于缓解积滞症状。但家长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应谨慎,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中药浴

中药浴是一种通过在温水中加入特定中药材,然后让儿童浸泡的方法。中药浴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有助于调理体内的气血,促进全身循环。

7、针灸疗法

对于一些小儿积滞的症状,如腹痛或食欲不振,通过应用针灸疗法可以获得一定效果。中医师会使用针灸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理脾胃和促进气血的流通。

小儿积滞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调整。家长应该积极与医生合作,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定期复诊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中医治疗通常是综合治疗,需要时间和坚持,以便达到最佳疗效。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