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社区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脑卒中患者都有哪些表现,社区该如何进行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复效果呢?
一、脑卒中患者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眩晕、视力模糊
脑卒中早期会出现眩晕,站立不稳,影响自身的平衡,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患者多休息,避免劳累,以防症状加重。脑卒中发病后可能会损伤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出现视觉障碍,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硫酸阿托品眼膏、盐酸环孢托酯滴眼液等药物治疗。
2.偏瘫
脑卒中引起的偏瘫,多是因为脑出血压迫脑组织以及脑梗死,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症状表现为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麻痹,程度轻重不一。轻者称为轻瘫,患者可以扶杖行走;重者称为全瘫,患者卧床不起,不能自主活动。此外,面舌瘫重于肢体瘫或肢体瘫重于面舌瘫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3.失语、意识障碍
脑卒中会损伤大脑中枢神经,出现语言障碍,具体表现为失语、理解能力丧失等。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采取语言理解能力训练,恢复语言能力。脑卒中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二、脑卒中患者社区到底该如何护理呢?
1.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要给予理解,及时安慰,必要时给予镇静、抗焦虑药物。脑卒中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情,避免大喜大悲。平时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放松,多与家人沟通和交流,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患者的情绪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有可能导致急性期病情不稳,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脑卒中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多数是由于无法接受身体的变化。家属要理解患者,尽量安慰患者,多带患者散心,协助患者改变既有的生活习惯,使患者情绪稳定,有利于病情康复。
2.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应该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饮食为主,要控制油脂的摄入量,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少吃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比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尽量不要吃猪油、奶油、肥肉,这些都可以使血脂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橄榄油、花生油是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要适当地补充蛋白质,比如蛋白、瘦肉、鱼类、豆类。每天可以喝牛奶、酸奶,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含量。脑卒中患者因为行动不便、活动量少,所以要限制热量的摄取,要保持体重,避免肥胖,少吃糖,要避免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茶类等,要控制盐的摄入,多吃新鲜的天然食物,要选用富含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谷类等,有助于预防便秘。可以摄入一些鱼类,也要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比如菠菜、冬瓜等。
3.运动护理
如果患者存在脑卒中,这些患者可以表现为缺血性的脑卒中或者出血性的脑卒中,对于此类患者来说,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比如有些患者,如果存在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这些患者需要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穿衣、刷牙等,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通过伸展和拉伸等训练方法来改善患者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可动性。通过步行训练来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步态稳定性。如果患者病情重,瘫痪明显,患者不具备自己锻炼的能力,不能单独进行,可以由专业医师或其他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家属帮助,来做一些特定的肢体活动,尤其完全瘫痪的肢体,被动活动则更重要。
总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相当重要,好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预防卒中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