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进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随着寒假和春节假期的临近,人群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可能加速呼吸道疾病传播。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小知识。
一、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危害更为严重。
流感感染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
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中继发性细菌性肺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易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
二、肺炎球菌性疾病
肺炎链球菌,通常简称为“肺炎球菌”,能够长期黏附定植于人类上呼吸道表面而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当机体处于免疫力低下及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时,肺炎球菌可透过黏膜防御系统,引起包括鼻窦炎、中耳炎、非菌血症性肺炎、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等疾病,统称为“肺炎球菌性疾病”。
肺炎球菌黏附在人的鼻咽部。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密切接触和定植菌自体感染是肺炎球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途径。婴幼儿和中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差,极易被肺炎球菌“盯上”。慢性肝炎、慢性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是肺炎球菌“瞄准”的群体。
三、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即人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DNA病毒,在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为人腺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腺病毒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是接触、粪口途径传播。这种病毒的传染性较强,不只是儿童,各年龄段人群都普遍易感,尤其是在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室内游泳场所等密闭、拥挤和潮湿的环境常可引起暴发流行。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咽结合膜热等;消化道感染可以导致胃肠炎、肝炎、出血性结肠炎、胰腺炎等;眼部感染可以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在上述各种情形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儿童呼吸系统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防护能力较弱,因而更易遭遇细菌、病毒感染。普通腺病毒感染最常发生于5岁之前的儿童,2岁以内是发病高峰。从临床经验来看,刚感染腺病毒时,儿童通常无显著症状,一般在感染2-14天(平均3-8天)后出现症状。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退热后很快复升;精神萎靡,面色欠佳,食欲不佳;肺部可有喘息声,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胃肠道感染的孩子容易出现稀便或水样便,也可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少数患儿腹泻可持续数月。眼部感染的孩子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由此引起的角膜结膜炎具有自限性(即可以自愈),出现角膜混浊时可能会延长病程,但不会对视力造成永久性伤害。
四、防控呼吸系统疾病,应采取哪些措施?
1、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及时接种流感、肺炎、麻疹、百日咳、水痘等疫苗。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和口等。
3、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适当运动。在冬春季等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如确需前往,需规范佩戴口罩。
4、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居家休息,症状较重时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
5、家庭成员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尽可能减少与其近距离接触,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做到科学用药?
1、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了呼吸道感染,应该积极治疗,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年龄大于65岁,既往存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或心脏移植的患者,应尽快就医警惕发展成重症。
2、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症状有相似之处,如胸闷、咳嗽、气短等。当呼吸道疾病治疗后鼻塞、咽痛、流涕、发热等情况好转后,而胸闷没有好转甚至加重,出现水肿、夜间不能平卧的情况,应该警惕因为呼吸道感染造成了心血管病加重,应该尽快就医。
3、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了呼吸道感染,既要用心血管药物,如降压药、阿司匹林、降脂药、抗凝药等,而呼吸道感染需要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抗生素、止咳化痰药等。在用药时注意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