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之后,所有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后天脾胃所化生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被转化为气血,进而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因此可见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脾胃虚寒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是指脾胃阳气虚弱,失去温煦,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寒证。主要表现为胃痛隐隐,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它的发生与饮食生冷、劳倦过度、久病损伤、忧思伤脾等多种因素有关。那么脾胃虚寒要怎么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养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脾胃虚寒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脾胃虚寒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也可以选用一些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颗粒等。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针灸治疗:临床常选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气海等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温补脾胃的效果。建议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3.艾灸治疗:①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艾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②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③神阙穴:在脐区肚脐中央,可选择隔姜灸或隔盐灸以增强疗效。施灸时需注意保持艾条和皮肤处于适当距离,以防烫伤。
4.穴位按摩法:①点按中脘穴,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②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③推按两肋,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从乳房的下缘向下推按到侧腰部,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5.中药熨烫法:通过中药的温热作用和药效成分,刺激体表穴位,以达到温中散寒目的。选用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中药,如肉桂、花椒、高良姜、香附、吴茱萸等,捣碎之后放在棉布袋中扎紧,放在锅中,隔水蒸至60-70℃取出,将其装入双层布袋中,用大毛巾保温,在患者的胃脘部来回推熨,力度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推熨期间以患者皮肤发红为度,防止烫伤。一般情况下每天进行1-2次,每次15-30分钟。
二.脾胃虚寒的养生方法
1.饮食养生:饮食以温热为主,多食用温性食物,如胡椒、花椒、鸡肉、羊肉、山药、姜、葱、蒜、红枣、桂圆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减少生冷及寒凉食物的摄入,如冰淇淋、冷饮、西瓜、柿子、苦瓜、绿豆、柿饼、竹笋、海带、生萝卜、生黄瓜等。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吸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运动养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
3.情绪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焦虑,以免影响脾胃功能。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有助于维护脾胃健康。
4.生活方式指导: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适时增减衣物,以免影响脾胃正常运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对脾胃造成不良影响。
“脾胃调,则百病消”,可见调理脾胃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