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指的是在胆道内出现结石情况,多数是因饮食结构不合理所引起,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易对胆总管及胆囊形成刺激,从而引发胆囊急性炎症,也易诱发癌变情况。但是多数人群对胆结石疾病并不了解,认为只要不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不给自身带来疼痛,便“满不在乎”的对疾病忽视,殊不知这“小石头”会引发“大麻烦”!
1、什么是胆结石?
胆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位于身体肝右叶下侧位置,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于排泄胆汁以及贮藏,当食物经过胃肠道时,胆会将储存的胆汁参与食物成分的分解以及消化。若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一日三餐不规律,或者长期以高胆固醇饮食结构为主等情况,胆会发出相应的“反击”从而形成“石头”,也会导致人们身体健康出现多种问题。
2、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
胆结石临床症状与胃病症状极其相似,当出现胆囊结石相关症状时,患者多数以为自己得了“胃病”,而忽视胆结石的存在从而耽误病情治疗。
2.1腹痛:胆结石出现腹痛时常见症状多,多数在上腹部肋骨邻近位置出现疼痛,引发疼痛主要是因结石移动至胆囊管后形成结石嵌阻所引发,随病情进一步发展,疼痛也会逐渐放射到背部以及肩部。
2.2恶心、呕吐:胆结石患者临床出现呕吐恶心是常见症状之一,即使患者呕吐后腹痛也不会得到明显缓解,伴随还会出现食欲下降、厌食、消化不良等多种情况。
2.3黄疸:发生胆结石多数会伴随胆管炎,从而对胆总管造成压迫形成部分梗阻,或者因为胆囊内出现感染,从而引发细胞出现损害,都易引发黄疸发生,这时会发现患者眼睛颜色明显变黄。
2.4发热:患有胆结石后,“小石头”会在胆囊内壁反复摩擦,易引发严重胆囊炎症,引发病人出现寒战、持续发热,出汗等症状,尤其是化脓性胆囊炎,或者是患有坏疽性胆囊炎患者,更易出现持续发热症状。
3、胆结石究竟是怎么“吃”出来的?
3.1长时间高脂饮食结构:人们日常饮食长期以高热量、高脂肪结构为主,体内存在大量胆固醇积聚,从而形成胆结石。
3.2长时间不吃早餐:当下多数人群有不吃早餐习惯,若无法按时进餐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储存时间相对延长,这时胆汁内胆固醇饱和度会提高,从而引发胆固醇过度沉积,最后形成结石。
3.3过度减肥节食:减肥是当代女性为保持身体体型,长期维持低脂、低热量的饮食结构,会减少胆囊收缩,这时形成的胆汁浓度会相对饱和,也易形成结石情况。
3.4妊娠引发的结石:妊娠期分泌大量雌激素,对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造成影响,显著将胆汁溶解胆固醇能力降低,这时胆囊逐渐变大便无法有效排出胆汁,经长时间积集也易引起胆囊结石。
4、我们怎么做才能保护“胆”?
4.1控制油腻:保护胆囊最关键在于“管住嘴”,日常饮食结构需以清淡、易消化、少油、少脂、少糖、少盐为主,合理控制过度油腻食物的摄入,防止加重胆囊负担。建议日常以橄榄油代替动物油脂,可显著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浓度,也可合理调整好胆固醇的比例。
4.2尽量早餐:建议人们无论再忙碌情况下,格外注意饮食的规律,尤其是早餐一定要重视,早餐建议以谷类为主,或者富含蛋白类食物,再配合蔬菜、水果为宜。
4.3合理饮食:坚持少吃多餐原则,切忌暴饮暴食,也要避免过度饥饿。针对减肥人群需格外控制饮食的总热量,日常多进食护胆、利胆食物,也要摄入一些富含丰富维生素C食物,更要合理摄入膳食纤维结构的饮食,如果蔬、燕麦等,每天确保适当饮水量,利于胆汁的稀释,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4.4适当运动:当下多数人群从事长期久坐工作,运动量也相对减少,便会导致胆囊肌收缩降低。建议人们日常要多加强运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运动项目,不仅可避免胆囊结石的形成,也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小结:胆结石的危害性不可轻易忽视,一旦检查出结石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针对无症状可定期观察,合理用药,针对泥沙样结石、直径1cm结石、瓷化胆囊结石、直径>3cm结石,遵医嘱及时手术治疗,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