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九大问题
1、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慢性胃炎是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与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
2、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分类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自身免疫因素在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该类型胃炎在我国较少见。基于病理所见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基于胃炎分布范围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部分其他自身免疫病可引起或伴随慢性胃炎,患者常合并上腹部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3、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4、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主要依据普通白光或特殊成像方法所见的黏膜炎症变化,需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做出最终判断。内镜下应评估萎缩、肠化的范围,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和显微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5、慢性胃炎的组织学病理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活检标本应足够大,取材深度应达到黏膜肌层。不同部位的标本需分开装瓶。内镜医师应向病理医师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内镜诊断和简要病史等临床资料。慢性胃炎有5种组织学变化,即H.pylori、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分级标准采用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附录)和新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
6、慢性胃炎的实验室检查
临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如H.pylori感染情况未知,均建议行H.pylori检测。H.pylori根除治疗后所有患者都应常规进行H.pylori复查,评估根除治疗的效果;最佳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是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至少4周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后所有患者都应常规进行H.pylori复查,评估根除治疗的效果;最佳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是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至少4周进行。
7、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和策略
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目的是祛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和预防并发症。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目的是祛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和预防并发症。
8、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与演变受遗传因素、H.pylori感染情况,以及饮食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影响;伴有异型增生者胃癌的发生风险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另外,可用胃龄反映胃黏膜细胞的衰老状况。OLGA和OLGIM分期能反映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的程度和范围,能用于胃癌风险分层,是制定个体化胃镜监测计划的可靠依据。根除H.pylori可减缓炎症反应向萎缩、肠化甚至异型增生的进程并降低胃癌发生率,但最佳的干预时间为胃癌癌前变化(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发生前。
9、慢性胃炎的预防
保持精神愉快,戒烟忌酒,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注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