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颅内动脉瘤的CTA检查,如何进行规范的报告?

时间 :2024-01-25 作者 :​ 李红旭 来源:荥阳市中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颅内动脉瘤是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的颅内局部血管扩张膨出。颅内动脉瘤患者一旦发生破裂出血,30天死亡率为45%30%的幸存者仍有中、重度残疾,早期识别具有高危动脉瘤破裂风险人群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对降低破裂出血死亡率、提高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如何做好动脉瘤的检查工作,又该如何进行规范报告?

1.颅脑CTA检查技术

CTA检查的基本原理: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并使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状态下,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采集,紧接着,还需借助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新建立靶血管,形成成像血管,并将其运用在疾病诊断当中。

检查方法:扫描体位:采取仰卧位,注意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距离相等。扫描方式:采用横断面螺旋扫描的方式。扫描范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扫描范围,从头颅基底部开始,逐渐过渡至颅顶。扫描方向:由下向上扫,即从足到头。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0.75mm0.625mm。对比剂用量:使用60ml对比剂,以及40ml生理盐水。注射方式:采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灌注,注射速度控制在3-5ml/s。扫描开始使用BolusTracking,对肺动脉分叉高度的主动脉进行检测,如果CT值达到100HU后,将会自动触发并启动扫描。

2.颅内动脉瘤CTA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据统计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达到1%左右,其中约有70%—85%的颅内动脉瘤属于单发动脉瘤,其余则为多发动脉瘤,该疾病常发生于40-60岁左右人群当中,儿童相对少见。颅内动脉瘤大多位于Willis环,或是在大脑中动脉的分叉部。

临床表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因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症状为头痛,其次症状便是颅神经病变,大多为单纯的动眼神经麻痹,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抽搐、一过性缺血性发作、脑梗塞等相关症状。

颅内动脉瘤报告要求:一、动脉瘤位置要准确描述,例如发生于前交通动脉瘤,是在分叉型还是远端型;同时对于一些脑血管先天变异也要清楚描述,例如发生于前交通的动脉瘤同时又有双侧大脑前动脉公干或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先天纤细的一定要描写清楚,这对于介入手术导管进入具有指导的意义。二、动脉瘤的大小及角度的测量,包括动脉瘤最大径线(任意平面)、最大瘤体高度(从瘤颈中心至瘤顶最远距离)、最大垂直高度(垂直瘤颈中心至瘤顶距离)、瘤颈宽度、体颈比、载瘤动脉成角(血管入射动脉瘤/瘤颈夹角)、动脉瘤角度(瘤颈与最大瘤体高度间的夹角)、AR值(最大垂直高度/瘤颈)、SR值(最大瘤体高度/周边血管管径平均值)等。数据测量的完整准确,对动脉瘤的风险评估以及介入手术的方案的制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三、动脉瘤的形态,囊形、分叶状(有无子囊)、梭形,以及动脉瘤朝向

风险评估:随着计算机云处理及AI技术的运用,综合临床、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基于计算机学习方法可成功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研究发现,动脉瘤壁平整度是预测动脉瘤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其次是球形比例失调、最大二维直径切面和表面积。将动脉瘤平整度、表面积、球形比例失调、高脂血症、多发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等因素纳入最终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良好。

3颅内动脉瘤结构性报告

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行靶区扫描并血管三维成像,()可见一瘤样突起,余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显示良好,形态、大小、分布未见明显异常,管壁光滑。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及异常扩张,亦未见畸形血管。

动脉瘤位置:左/右侧,具体位置();形态:(),性质:()

动脉瘤三维形态量化:

动脉瘤大小:()mm    动脉瘤瘤颈()mm  最大瘤体高度()mm

最大垂直高度()mm  动脉瘤体颈比()  动脉瘤载瘤动脉成角()°

动脉瘤角度()°   动脉瘤比值AR值()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