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对于儿童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家长,只要看到宝宝发烧,就会立刻让宝宝多穿衣服,盖好被子,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还会加用一些酒精擦浴、退热贴等辅助手段。但是,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以上所有方式都是不建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儿童发热呢?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腋温≥37.5℃或肛温≥38℃定义为发热。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孩子发烧的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代谢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也不一样。发热并不一定意味着病重,体温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呈正比。
那么孩子烧多少度开始使用退烧药呢?我们要知道,退热的目的不应仅仅是降低孩子的体温,最主要的目的应是缓解孩子因发热引起的不适。一般建议体温超38.5℃,但38.5℃并不是使用退烧药的唯一分水岭,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自觉症状同样重要。如果孩子体温不超38.5℃,但已经出现了精神不振、打蔫、肌肉酸痛等表现,就可以使用退烧药。当孩子体温超过38.5℃,但精神状态依然很好,没有任何不适,也可以考虑暂时不服用退烧药。
目前常用的退烧药有两类,一类是对乙酰氨基酚,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3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常用剂量是10~15mg/kg(每次<600mg),4~6小时服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引起患有G-6-PD缺陷症(蚕豆病)的孩子发生急性溶血反应,所以,有蚕豆病的孩子应该慎用。另一类为布洛芬,这是另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常用剂量是5~10mg/kg(每天<400mg),6小时服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现在发热很流行使用退热贴,退热贴的工作原理是以凝胶为载体,通过凝胶内水分的汽化带走人体局部大量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属于物理降温,但无法解决所有发烧的根本病因,只适合病因明确的发热,且处于37.5℃-38.5℃之间的孩子。烧一旦超过38.5℃,或者体温陡然升高,就不能再单纯依赖物理降温,需要药物降温了。曾经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酒精擦浴达到物理降温目的,其实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是扩张的,高浓度酒精会引起皮肤血管强烈收缩,不但不利于散热,还可能导致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此外,酒精也会通过皮肤吸收和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甚至有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应禁止使用。至于温水擦浴或泡澡,孩子高烧时还是先吃退烧药,但如果宝宝对退烧药过敏,不能耐受(罕见)可以优先选用擦浴。如果发烧让宝宝极度不适,或者孩子呕吐,可以配合退烧药使用擦浴。
孩子发热,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1、小于3个月的宝宝突然出现发热,有可能是严重疾病造成的。2、持续超过 5天的发热,提示可能不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需要查找引起发热的原因。3、体温超过39℃,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戒布洛芬2个小时后仍不退热。4、宝宝行为发生改变,比如不爱玩耍,很少说话,没有食欲,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等。5、出现脱水症状:小的婴儿换尿不湿的次数减少,或者宝宝小便的次数减少。以上这些情况建议孩子及时就医。
儿童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热时要保持冷静,正确处理。如果孩子的发热情况较为严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时,预防儿童发热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只有通过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才能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