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是常见胆道系统病变,属于结石性病变。疾病发生后可诱发腹痛、黄疸、畏寒、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等多项不适症状,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鉴于胆石症多种多样,结石成分及种类存在鲜明差异,所以临床治疗更应慎重。部分胆石症患者已经发生感染与胆道梗阻,所以会有胆绞痛、上腹痛等不适,部分患者入院时已经发生急性胆囊炎、胰腺炎以及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还需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多种多样,可辅助胆石症治疗,应用价值显著。
一、中药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适合用于胆结石手术患者,这一类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大便干结,不利于患者早期恢复与正常排便。在患者术后准备清热解毒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煎煮成药汁后进行灌肠,无疑可改善患者的肠道状态。提前与患者沟通交流,认真讲解中药灌肠的原因和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了解灌肠原因,配合进行灌肠。患者提前排空大小便,维持右侧卧位,臀部靠近床沿,灌肠袋与肛管连接,在肛管末端涂抹适量润滑油,将肛管插入患者的直肠中,插入深度控制在10-15cm,缓缓滴注灌肠液,灌肠液温度控制在39-41℃,但需控制灌肠压力,避免压力过高。中药灌肠结束后,让患者继续卧床休息。在灌肠过程中,需保证患者体位准确,提前明确患者病变部位,保证肛管插入深度适宜,保证药液温度适当,禁止过热或过凉,灌肠液的含量不能大于200毫升。每次灌肠完毕后,均需持续保留半小时,才能让中药充分发挥效果。
二、穴位电针疗法
胆石症患者术后多伴有腹部不适,这和肠胃功能紊乱存在直接关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穴位电针疗法,无疑可帮助患者调节肠胃功能,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热毒。选择患者的大肠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进行针刺,通过电针良性刺激,可恢复传导功能。选择患者的曲池穴、合谷穴进行电针疗法,可促使大肠腑气充分排泄出去。但在为患者提供穴位电针疗法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保证操作效果。穴位电针疗法如下:准备电针,持针,45度角,电针针尖斜面朝下,斜刺所选穴位,成功刺入后与电针治疗仪连接,持续通电1h。采用疏密波,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电流量,直至患者最大忍受限度。一天进行2次电针疗法,一疗程是5次电针疗法,患者共护理2疗程。
三、耳穴压豆
胆石症术后多伴有疼痛症状与炎性反应,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实施耳穴压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还可通过按摩耳穴调节脏腑功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耳穴压豆前,认真清洁患者耳廓,并进行消毒,通过探棒按压患者的对应耳穴,明确压痛点并做好相关标记。利用王不留行籽贴固定在对应穴位上,轻柔按压患者的王不留行籽,以患者出现全身发热为宜。
四、小结
胆石症多通过胆囊切除术治疗,但患者术后康复影响因素较多,实施中医护理,可帮助患者改善身心状态,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