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临床输血治疗的注意事项

时间 :2024-01-18 作者 :​ 阚泽刚 来源:平邑县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在进行输血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输血的有效性。本文从临床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一、输血的适应症

1.大出血。出血是输血的主要适应证,特别是严重创伤和手术中出血。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内,可由组织间液进入循环而得到代偿,在生理上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失血500800ml,首先考虑输入晶体液或血浆增量剂,而不是输全血或血浆;失血量超过1000ml,要及时输血;除上述制剂外,应输给适当全血,有时还需补充浓缩血小板或新鲜血浆。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手术前如有贫血或血浆蛋白过低,应予纠正。若条件许可,血容量正常和贫血,原则上应输给浓缩红细胞;低蛋白血症可补充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3.严重感染。输血可提供抗体、补体等,以增强抗感染能力。输浓缩粒细胞,同时采用针对性抗生素,对严重感染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4.凝血异常。对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手术前应输给有关的血液成分,如血友病应输抗血友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缺少症应输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制剂。如无上述制品时,可输给新鲜血或血浆。

二、输血治疗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血液安全管理制度。输血操作必须在符合血液安全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进行,包括正确的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程序,以保证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2.仔细核对输血相关信息。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输血血液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血液成分和过敏史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常见的输血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等。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可以单独输注某种成分或联合输注多种成分。

3.输血前预处理。输血前需对输血者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监测,以及血液凝固功能、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如婴儿、孕妇、老年人等,还需进行额外的预处理。

4.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正确选择输血器材、正确连接输血管路、正确进行输血速度控制等,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成人输注红细胞悬液的速度不宜超过每分钟100毫升,输注血小板悬液的速度不宜超过每分钟30毫升。输血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控制。

5.定期监测患者病情和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和输血反应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6.遵守输血血型配对原则。在进行输血时,应严格按照血型配对原则进行,即A型血只能输给A型或AB型的受血者,B型血只能输给B型或AB型的受血者,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受血者,而AB型血只能输给AB型的受血者。

7.注意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对于有严重过敏史或血液传染病的患者,应慎重考虑输血。

8.注意输血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包括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的感染和输血相关的肺损伤等。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9.注意输血的保存和储存。输血血液的保存和储存应符合规范要求,包括储存温度、保存时间和血袋标识等,以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10.合理用血,避免过度输血。在进行输血前,应合理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避免过度输血,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11.注意输血后的护理和观察。输血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观察,包括观察输血效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水平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需要严格操作和管理的医疗技术,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时应严格把控输血的适应症并注意以上事项,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