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的趋势并朝着年轻化发展。西医临床上主要通过降压药物来进行血压的控制,但是长期服药可能导致一些毒副作用的产生。且随着药物耐药性的增加,长期疗效得不到保障。中医上认为高血压是五脏失调所致,在治疗方法上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来了解一些中医治疗高血压的良方。
一、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症状及方药
(一)症状
头晕目眩、面红耳赤、耳鸣、头目胀痛、口苦、急躁易怒、疲乏、寐少梦多,肢体震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二)方药
治疗时应该滋阴清火、平肝潜阳。羚羊角汤加减、天麻钩藤汤加减、枸菊地黄丸加减均为对症方药。羚羊角汤的方药组成为钩藤、羚羊角、龟板、石决明、生地、夏枯草、怀牛膝、黄芩、丹皮、白芍等,天麻钩藤汤的方药组成为钩藤、石决明、天麻、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黄芩、栀子、茯苓等。枸菊地黄丸方药组成为菊花、枸杞、山药、熟地黄、茯苓、丹皮、泽泻、钩藤、山茱萸、牛膝等。将药物加上适量清水(800ml—1000ml),浸泡一小时后,用大火烧开,然后改为小火煎煮30min,取汁300ml,早晚两次温服。
二、肾阴亏虚型高血压的症状及方药
(一)症状
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健忘、神疲乏力、盗汗、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遗精,舌质红,脉弦细数。
(二)方药
治疗时应该以滋阴补肾、养阴填精为主,对症方药有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等。一贯煎的方药组成为枸杞、当归、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等,六味地黄丸的方药组成为山茱萸、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丹皮等。加入清水500—800ml,浸泡30min后煮30min,滤出药渣,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三、痰饮内停型高血压的症状及方药
(一)症状
头晕目眩、头重、头昏沉、头痛、胸闷、心悸、纳呆、食少、恶心呕吐、下肢酸软、多梦,便溏或干结,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或黄,脉弦滑。
(二)方药
治疗时应该祛湿化痰、平肝通络。茯苓杏仁甘草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对症方药。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药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胸痹,对胸闷、气短有奇效。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药组成为天麻、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白术,具有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的作用,常用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
四、气滞血瘀型高血压的症状及方药
(一)症状
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头晕头痛、四肢发麻、舌暗紫或淡暗,有淤斑或齿痕,苔白,脉弦细。
(二)方药
治疗时以行气活血为主,平肝通络为辅,对症方药有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牛膝、当归、桃仁、红花、生地黄、桔梗、川芎、枳壳、赤芍、柴胡、甘草等为血府逐瘀汤的方药;桃仁、红花、当归尾、生黄芪、地龙、赤芍、川芎等为补阳还五汤的方药组成。
五、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的症状及方药
(一)症状
头晕眼花、头痛耳鸣、腰酸腿软、心悸、气短、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口干、遗精阳痿、肢冷麻木、夜尿频或少尿水肿,舌质红,脉细数。
(二)方药
治疗时应该滋阴助阳、补益肝肾为主。黄连阿胶汤为对症方药,主要由黄芩、黄连、阿胶、芍药、鸡子黄组成。
六、心肾不交型高血压的症状及方药
(一)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心悸、失眠多梦、盗汗、面浮肢肿、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二)方药
治疗时应该滋阴补肾,对症方药为大补元煎,方药中含有很多滋补的药材,如人参、枸杞、鹿角胶、升麻当归、熟地等。
结论:
中医治疗有良方,得了高血压不要慌,可以通过辨证施治使血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