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多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及体质虚弱群体。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比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都会引起咳嗽。中医认为,小儿因脏腑娇嫩,肺虚,痰湿易生,所以小儿容易咳嗽。当小儿咳嗽时,很多家长会选择一些止咳的药物让其服用。下面,本文分享一下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优势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患儿咳嗽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一些中药来治疗;若患儿对口服中药存在抵触情绪,还可以通过穴位贴敷、小儿推拿、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依据病情灵活选择。同时,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比如拔罐、食疗和穴位贴敷等。
另外,中医治疗疾病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若患儿伴随正气不足的情况,比如肺气虚或者脾气虚等,通过扶正方法来补肺气、补脾气、补脾阳、补肾阳,能够全面提升人体抗病力,对患儿的身体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二、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小妙招
解表化痰当患儿咯出的是稀薄的白色痰液,或者是有泡沫的时候,并伴随咽喉瘙痒、怕冷、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及发热没有出汗等症状。这时,可以选择用紫苏、前胡、麻黄、杏仁等药物解表化痰,辨证治疗。
祛风化痰有的患儿在早上起床或者晚上咳嗽比较严重,并且在遇到一些异味(烟味、汽油味、香水味等)或者花粉,就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咯出的痰液量一般情况下不多,只有一些白色的黏痰。对此,运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种咳嗽属于风邪入肺,又叫过敏性咳嗽。其治疗应以祛风湿、化痰为主,常用的中药有紫苏叶、前胡、蝉衣、荆芥等。
健脾胃小儿咳嗽发展到后期,可能会出现有痰或没痰的情况,还会出现腹胀、食欲差、大便溏稀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患儿会出现脾虚情况,可以服用法半夏、陈皮等化痰的药物,还需要灵活选择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胃药物。
润肺止咳很多患儿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会出现咳嗽症状;也有一些患儿会因为感冒发热、肺炎而导致后期退热了,还会持续咳嗽。这种咳嗽的症状,表现为持续咳嗽而导致口渴、口干,舌尖呈红色,舌苔比较干,这些统称为肺燥咳嗽。中医认为,对于这种症状,需要润肺、止咳、祛痰,宜用麦门冬、北沙参、银耳及川贝等药治疗,可以取得润肺、止咳的效果。
清热化痰如果患儿出现咳嗽、痰黄黏稠的症状,还伴有咽痛、气促、发热、出汗等症状,这属于风热或者痰热的范畴。家长可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黄芩、鱼腥草、银花、桑白皮等清肺热的药物煎成汤液,让患儿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的时候,应避免煎煮时间过长,服用时要小剂量、多频率服用。这样,可以促使药物成分被充分吸收,起效快。
另外,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患儿吃多了就会咳嗽,特别是晚餐吃多后,会出现腹胀、疼痛、咳嗽、易吐食物、口臭,舌苔厚腻而黄色等现象,这属于食积咳嗽,常用中药有鸡内金、焦山楂等。平时,患儿忌食油腻食物。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容易形成痰湿。患儿不宜食用辛辣香燥的食物,易损伤肺脾阳气,使肺气不得宣降,容易阻碍脾胃运化功能,使痰湿内生,加重咳嗽症状。冷饮会损伤患儿的脾阳,不利于水谷精微的运化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