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癌症,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胃癌、肺癌、甲状腺癌等,其实我们的口腔同样也会长癌,也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口腔癌的发病率只是相比其他癌症的发病率低而已,大概在1/10万左右。好发舌体、牙龈、颊部、腭部等,中老年人多见,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大量研究表明环境饮食、行为因素、感染因素等均可诱发口腔癌的发生。
一、下面我们看看口腔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哪些呢?
1.不良习好:长期的烟酒刺激,可以引起口腔内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增生,甚至黏膜发白、纤维化,形成白色斑块,这种白斑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病的范畴,有3-5%的几率发生癌变。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进食过烫的同样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引发癌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吃火锅、烧烤及喝茶时都应该等一等,凉一凉。
2.嚼食槟榔:槟榔中含有较多的槟榔红素、槟榔碱等成分,且质地较硬,长期咀嚼会造成黏膜的损伤,形成溃疡,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出血等。同时槟榔中的化学物质经过咀嚼后,形成亚硝基,具有细胞毒性,导致细胞病变。
3.病毒感染:人乳头状瘤样病毒(HPV),尤其是高危型的HPV16和HPV18亚型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也可以增加口腔癌的风险。
4.局部刺激因素:口腔内存在尖锐的牙根、牙尖及不良的假牙都会对周围黏膜形成慢性刺激,使局部恶变。
5.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核辐射、煤烟等含有毒物质的不良环境也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率。
6.营养因素:维生素A、锌、总蛋白等缺乏,也是口腔癌的发病因素之一。
那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警惕,是否发生口腔癌了呢?
当口腔内出现超过3周以上不愈合的溃疡、或者伴有局部的颗粒状或菜花状的包块;不明原因的出现牙齿的疼痛、松动甚至脱落;舌体、口唇、颊部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不明原因的舌体活动困难、麻木、张口受限影响进食、言语等;颈部出现肿大的淋巴结,且多固定,不易活动。
预防口腔癌首先要消除致癌因素,比如戒烟、戒酒,不吃过烫的食物和槟榔等不良习惯,以减少口腔黏膜的损伤;口内存在残根、残冠及不合适的假牙都应尽早去除;对于口腔内存在白斑等癌前病变应该定期复查。洁身自好,避免HPV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同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饮食,尤其是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我们的微量元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口腔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60%,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因此如果发现有口腔癌或者怀疑患有口腔癌时,不应讳疾忌医、听信偏方,应尽早到较大医院的口腔科或者口腔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