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肿瘤。肿瘤患者除了面临肿瘤本身的威胁,还要承受化疗、放疗等治疗的副作用,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恶化,出现消瘦、虚弱、贫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给肿瘤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往往不佳,有研究显示,约80%的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率更高。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肿瘤本身的消耗、进食障碍、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治疗的影响等。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的消耗增加,肌肉和脂肪的分解加速,免疫功能的下降,造成患者的体重减轻、体力下降、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增加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影响预后。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生存期呈负相关,即营养状况越差,生存期越短。因此,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机体的消耗,是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口服营养、管饲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等,应根据患者的消化道功能、进食情况、疾病阶段和预后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式。
口服营养是指通过口服途径摄入食物与特殊的营养制剂,提高营养状况。口服营养补充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有利于保持消化道功能。口服营养补充的缺点是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进食能力,且受到患者的口味、食欲、恶心、呕吐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摄入量不足。
管饲营养是指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等人工通道,将特殊的营养制剂输送到消化道,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管饲营养的优点是能够绕过口腔和咽喉部的障碍,直接向消化道输送营养,且能够精确控制输送的速度和量,保证营养的充分吸收。管饲营养的缺点是需要手术或内镜操作插入和拔除,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气胸、导管移位等。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向血液中输送能量和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一般来说,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能量的供给应满足患者的基础代谢和活动消耗,一般为每天25-35千卡/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的体重变化和血糖水平进行调整。
蛋白质的供给应满足患者的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一般为每天1.2-1.5克/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的氮平衡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调整。
脂肪的供给应占总能量的25-35%,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肿瘤相关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肿瘤的侵袭。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应占总能量的40-60%,主要为低聚糖或单糖,可避免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抑制肿瘤的生长。
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供给应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一般按照正常人的推荐摄入量给予,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或减少,如维生素C、E、硒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增强患者的抗肿瘤能力。
一般来说,肿瘤患者的营养评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营养风险筛查:通过简单的问卷或量表,如NRS 2002或PG-SGA,对患者的体重变化、进食情况、疾病严重程度等进行评分,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营养评估和干预。
营养评估: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人体成分测量等,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以及营养不良的类型、程度和原因,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监测:通过定期的体重监测、生化检测、人体成分测量等,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评估营养支持的效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的方式、内容和剂量。
总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期的有效手段。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应根据患者的疾病阶段和预后,选择合适的方案,定期评估效果,及时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营养状况,协助肿瘤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