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手术,涉及到人体重要的器官和功能。常见的肝胆疾病有:肝血管瘤、肝囊肿、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胰腺癌、肝癌、胆管癌等。如果术后营养不足,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功能障碍、营养性贫血、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因此,术后营养支持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1.营养支持的原则
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是影响营养疗效和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机体组织消耗,影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预后。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筛查、评估、诊断、干预和监测”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的全过程。医学营养治疗包括口服营养补充(ONS)、管饲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三个部分。同时遵循营养五阶梯,只要肠道有功能就用它。
2.术后营养的方法
(1)口服营养:口服营养是最自然、最安全、最经济的肠内营养方式,适用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能够自主进食的患者。注意进食的顺序,一般是稀粥、米糊、藕粉,然后是鸡蛋(羹)、瘦肉,后牛奶、豆浆等。口服营养的进食量和进食频率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饥饿感,适当调整。
(2)管饲营养:适用于术后不能自主进食或口服营养不足的患者。管饲营养的营养制剂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胃肠道功能,选择合适的类型和成分,如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平衡型、疾病适用型等。给药方式有间歇式、持续式和循环式等,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速度。管饲营养的监测和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胃肠道反应、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指标,定期更换和冲洗管道,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防止反流和误吸等并发症。
(3)肠外营养:适用于术后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不能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肠外营养的营养制剂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和成分,肠外营养的给药方式有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两种,应根据患者的静脉情况和营养制剂的浓度,选择合适的途径和速度。肠外营养的监测和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定期更换和消毒输液器械,防止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
3.术后营养支持的注意事项
(1)及时调整:术后营养支持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营养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一般来说,术后1~2周内应进行一次营养评估,包括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潜在风险。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营养支持的方案,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避免营养不平衡。
(2)合理补充:术后营养支持应合理补充一些特殊的要素,以改善患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这些特殊的营养素包括:
①谷氨酰胺:谷氨酰胺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是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和肝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可以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的移位,预防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营养支持中,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0.3~0.5g/kg/d 的谷氨酰胺,持续5~7天。
②鱼油:鱼油是一种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脂肪乳剂,可以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炎症介质的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器官功能。术后营养支持中,可以通过静脉途径,补充0.1~0.2g/kg/d 的鱼油,持续5~7天。
③益生菌:益生菌是指能够在肠道内定植,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强肠道免疫功能,预防感染和肠道相关性出血。术后营养支持中,可以通过口服或管饲途径,补充1~2g/d 的益生菌,持续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