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中西医结合教你如何防治糖尿病

时间 :2024-01-16 作者 :​ 孔玉霞 来源: 莘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一、糖尿病基本知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器官的损害,如肾脏、视网膜、神经等。糖尿病可以分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类型。此外还会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皮肤与肺部以及尿路感染、低血糖、糖尿病足、物质代谢异常等风险。

二、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同时中医认为,糖尿病多因阴虚燥热所致。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导致濡养、滋润等功能减退,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症状。燥热则是指体内津液亏损,导致虚火内生,表现为口渴喜饮、尿多等症状。在治疗上,中医主张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如地黄、枸杞子、沙参等。此外,中医理论还指出,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肾两脏为主。脾虚则运化无力,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引起血糖升高。肾虚则蒸腾气化功能减弱,导致水湿停滞,影响血糖代谢。在治疗上,中医主张健脾益肾,常用药物如山药、黄芪、菟丝子等。痰湿瘀血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痰湿瘀血阻络,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血糖代谢。这些病理产物也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糖尿病病情。在治疗上,中医主张化痰祛湿、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陈皮、半夏、川芎等。此外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常见证候,表现为疲乏无力、口干咽燥、视物模糊等症状。中医认为,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阴虚则虚火内生,消耗津液。在治疗上,中医主张益气养阴,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麦冬等。瘀血阻络也是糖尿病的常见证候,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面色晦暗等症状。中医认为,瘀血阻络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血糖代谢。在治疗上,中医主张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三、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自我监测等。其中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适合的药物,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饮食控制主要是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运动锻炼是糖尿病治疗的辅助手段。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游泳等。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自我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西医的降糖药和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五、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糖尿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血糖异常;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

六、日常养生科普小知识

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日常养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饮食方面应该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多吃蔬菜和水果。其次,运动方面应该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保持心情愉悦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

七、定期检查与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监测、尿糖监测、肾功能检查等。如果出现口渴、多尿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同时,如果治疗方案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也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