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以体液传播病毒,该病常见传播途径为性行为、血液、母婴以及共用注射器等。尤其在性接触方面,非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一般血液传播与血制品、输血、共用注射器有关,母婴传播即感染艾滋病毒妈妈将病毒传染至胎儿。
2艾滋病防控措施
2.1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地方部门需从思想层面明确认识到艾滋病宣传并非小事,需要从多渠道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以及患者歧视,并自觉抵制嫖娼等违背社会道德且较易患病等丑恶行为。其中卫生计生、广电、网信、宣传等部门要发挥新媒体作用,在日常工作计划中纳入艾滋病防治宣传,每季度开展一次艾滋病防治公益宣传。每季度在城市热门区域开展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学校、汽车站、妇联、共青团、工会等单位要深入开展“红丝带健康包”、“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青春红丝带”、“珍爱生命,远离艾滋”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提升大众知晓度。针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出国务工人员、老年群体、青年学生、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需增强艾滋病感染风险及道德法治、卫生健康教育,避免易感染艾滋病行为,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2.2 落实救治救助政策
卫生计生部门对于无治疗禁忌症或具有治疗意愿患者、感染者或极其亲属提供抗病毒治疗和检测服务。基于就近治疗原则设置抗病毒治疗机构,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艾滋病咨询、检测、诊治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切实提升感染者与患者治疗及时性与可行性,逐层推广从诊断至治疗全套服务。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需规范治疗管理,执行诊疗指南,强化病情检测与耐药检测,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调整药物,提升治疗成效。同时构建艾滋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点医疗机构,明确划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责任与分工,尤其重点强化县区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职能,使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管理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2.3 实施培育引导措施
社会治理体制将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纳入管理范畴,所以,工作人员需发挥相关组织机构工作方式灵活以及较易接触特殊群体等优势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落实工作目标。同时,卫生计生、财政与民政部门要积极支持相关社会组织机构针对易感染人群在随访服务、人文关怀与救助、危险行为干预等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也要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建立业务考核与信息沟通等工作制度,强化技术指导,使艾滋病各项防治工作衔接紧密。社会组织需在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和协助下在易感染高危群体中开展艾滋病性病诊疗、艾滋病咨询与动员检测、安全套推广、健康教育等服务,同时对患者与感染者开展治疗依从性教育、安全性行为教育、心理支持等服务,积极鼓励和动员患者与感染者配偶或预期发生性关系者主动接受检测。
3 艾滋病健康支持
3.1 营养支持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发的慢性传染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中需要获得科学营养支持,增强身体抵抗力。首先,维持营养均衡;患者需补充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若仅仅摄入饮食,必然无法满足机体所需营养。其次,保证营养供给;患者可多摄入肉类、蛋类、水果、蔬菜等食物,如鸡蛋、苹果、芹菜、胡萝卜、牛肉、鱼等,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可能会存在厌食症状,需避免摄入如年糕等难以消化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第三,提升免疫力;患者可适当摄入如鸡蛋、鸡肉、猪肉等富含免疫球蛋白食物。
3.2 社会支持
社会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涵盖免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医疗服务,控制疾病发展。同时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和咨询等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此外,在社会支持方面,主要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教育和就业等社会支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艾滋病患者社会与心理健康支持有利于缓解疾病治疗和康复,促使患者树立正确心态,建立战胜疾病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