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中药的制备过程需要熬制,而且在服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文将介绍中药的熬制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一、煎药器具
最好是砂锅和陶瓷,因为传热比较慢,适合保温,适合于中药的煎煮,这些器具都不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煎药的器具不能用铝锅、铁锅、铜锅,很多中药成分都会和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有时候还会产生有毒的物质。
二、加水量
理论上中药是干燥的,药渣要吸水,加上煎煮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再加上患者要喝进去的水,加水总和就那么多。比如人参败毒散,十几味中药要吸水多少?煎煮20分钟,要蒸发多少?然后,患者一天喝600~700毫升大致差不多了,当然有的可能多喝一点。
取直径较小的砂锅,把药放在里面,然后用筷子,或者木片,把药压住,然后加水,第一次加的水高出药2~3厘米。吸水强的,煎煮时间长的,可超过3厘米,吸水差的,煎煮时间短的,可能就在2厘米左右。为什么压住?不压的话,轻的药就会水涨船高,水已经加满了,水还没有超过这个药,看不到水。压住的话,能够准确的判断,这是第一次。以后,药不会浮起来了,就用不着加压了,水刚刚超过药的表面,有0.5厘米左右,也就差不多了。第一次为什么要多加水?因为第一次药要吸水,以后药就不再吸水了,所以少加点就够了。
三、浸泡
这个很多医生不交代,患者回去也不注意的。中药在煎煮之前,一般要加水先泡,一般泡半小时到一小时。太长了有的会变味,冬天可以时间长点,夏天时间短点。泡就是要让药物恢复到新鲜的状态,让它们的组织吸水以后膨胀,这样水容易进去,有效成分容易出来。很多植物类药物表面都有淀粉类的成分,如果放在锅里马上就开火煎煮,这样两三分钟水就开了,表面就糊化了,就堵塞了药材的毛细管道,水液进不去了,有效成分也不出来了,这样药效不好,所以,一般中药煎前要泡至药材膨胀,基本恢复至新鲜的情况,再放在火上煎煮,大家一定要注意。
四、煎药火候
一般来说是先大后小,也可以是先武后文。所谓的大火又叫武火,开足火力,一两分钟,两三分钟就让里面的水沸腾,然后把火调到最小,保持锅里面的水基本在开的状态。如果是火炉,火调不小,可以把距离垫高一点,把高度升高,上面的火力就可以小一点。
五、煎煮时间
一般水溶性差的或者滋补类的药,煎煮至水开了以后,维持半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解表药和其他的芳香、化湿、理气药,温里药中的辛香药等水开了以后,维持15~20分钟,久了有效成分会挥发。
六、及时过滤
药煎好后要及时过滤,把药汤分离出来,因为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了,一些有效成分就会沉淀或者吸附在药渣里面不出来,影响疗效;另外有的中药煎液,随着温度降低,黏稠性会增强,像车前子含黏液质,冷了后,就像比较浓稠的米汤,和药渣混合在一起,汤液不容易过滤出来,因此要及时过滤。
七、煎煮次数
一剂药煎几次,患者也是要问的,一般来说,煎2~3次,凡是饮片较厚且味道较浓的,要煎3次,饮片非常薄的,像桑叶、菊花这类味道是比较淡的,煎2次就够了。不管煎2次还是3次,都应该混在一起,再分3次或2次服用。
八、中药服用时间
中药煎好后需要趁热喝吗?其实,中药未必都要趁热喝。对于某些患者和疾病而言,中药药汁的温度需要灵活掌握。特别是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仅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普通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因为一个处方里面正常情况下都有十几味药,如果含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等,温服可以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碰到有人风寒感冒了,那就要喝到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这就可以说“药熬好了,快趁热喝了吧”,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很多人来都会询问:我发现有些药冰镇一下效果更好啊,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就是解毒、清热的药了,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凉服”效果更好。在南方,夏天经常服用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还有的就是现在药店有很多像感冒清热颗粒一样的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情况下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会影响药效,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熬制和正确服用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环节。准确掌握中药的熬制方法和正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发挥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