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又叫灸疗、灸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护理技术,其主要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对人体穴位或人体某个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刺激经气的方式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实现防病治病的治疗目的。艾灸作用机制与针灸有相近之处,并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其特点就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
艾灸的作用:(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5)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艾灸的适应症:和针刺、药物相同,艾灸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不论是内外科、妇科、儿科,还是急性或者慢性等疾病,又或者是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病症,艾灸都能够使用。艾灸使用的原则就是阴、里、虚、寒证多灸;阳、表、实、热证少灸。但是,有些实热证、急性病也可选用灸法,如疔痈疮毒、虚脱、厥逆等。总的来说,艾灸的功能及适应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2)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证,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灸涌泉治之。(3)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4)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5)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6)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7)防病保健,灸法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艾灸的禁忌症:从现代医学上来看,艾灸是没有禁忌的,或者在某些原来禁灸的穴位上施灸,反而有切实的效果,如鸠尾治癫痫、隐白治血崩、心俞治夜梦遗精、少商治鼻衄、犊鼻治关节炎等。但有些禁忌是有道理的,如哑门、睛明、攒竹、人迎等穴就不宜进行艾灸。艾灸的禁忌可以参照以下几点:(1)禁忌人群: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艾灸;不宜在风雨雷电、奇寒盛暑、大汗淋漓、妇女经期之际施灸。(2)施灸的禁忌部位:颜面部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妊娠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乳头,阴部、睾丸等处均不宜施灸;关节活动处不宜用瘢痕灸,以防化脓、溃烂,不宜愈合;(3)禁灸病症: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一般不宜施灸;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病质之垂危状态,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亦不宜施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1)在施灸时,无论采用哪种灸法,都必须防止艾炷滚翻,艾火脱落,引起烧伤;局部感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病人,应防止过热烫伤;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严格,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防止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2)在艾灸过程中,病人如果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大概率可能是晕灸。一般出现在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艾炷过大、刺激过重等情况下,一旦病人出现晕灸,则需要立刻停止。(3)艾灸要长期坚持,不要急于求成。(4)施灸的时间,一般在上午或者下午,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可随时进行艾灸。(5)艾灸治疗,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如果在施灸时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可观察一段时间,若反应消失则继续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