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未病这个领域,中医西医都有这个概念。中医叫养生,西医叫保健。中医治未病包括预防染病和预防病情传染两层含意。而西医近年来主要往营养平衡,增加适宜锻炼的方向,引导大众在饮食结构、体力运动等养好良好的健康习惯,从而达到少生病的目的。但在治疗未病针对的群体,两者对象都是社会上基数庞大的“亚健康”人群。
治疗未病概念来自中医,中医是正宗。从《黄帝内经》起就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中医主要靠手法调理、药食同源和器械理疗来治疗未病。其中器械理疗不是中医特色,西医也有,这是中西医共通之处。
现代很多人经常把中医治未病和西医保健理念等同起来,貌似是一回事,实际在临床应用中差距巨大,这种差距不是手段的差距,而是认识的差距。如果一定要用保健理念来对应上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我们需要给保健正个名。
很多人对于中医的理解,仅仅限于号号脉、开个方,没有统一、可以眼观和判断的标准,按照现在西医的理解就是“不科学”,所以中医被定义为“治不了什么病”,平常用于配合西医来保健,缓解病情,或者遇到西医没有办法的慢性病或者不治之症,才会找中医碰碰运气。真正要想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必须要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西医进入中国仅有百十年,在此之前,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是怎么繁衍生存至今的,就不难理解中医的伟大了。中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全息宇宙学科,包含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再加上历代名医的加持,早已是完美的全科医学了。只能说我们现代人对中医的认识太浅薄了。我们对于中医临床应用理解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保健,第二是预防,第三是治疗,第四是救命。西医说的保健顶多算是预防的范畴。
我们看到市场上有大量的所谓保健产品,都是抗生素类产品,甚至还有几针保健之类的产品充斥市场,感觉有点混淆视听的感觉。按照中医的理解,大多数西药或者说抗生素都是属阴寒之气的物质,它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已经有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否则就是一种“投毒”行为,已经形成了伤害。这也是临床当中,为什么越保健,免疫力越差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传统的保健方案是有效的,那肯定是有治疗意义了,已经脱离了保健的范畴。
中医所提到的治未病的理念实际上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或者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意思就是商品养殖天然存在着一些漏洞,治未病就是把这些不可避免的漏洞提前补上,免得后期有重大疾病的发生。实际上就是一个提高正气,变得健壮的一个过程。用西医的理解就是提高免疫力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治未病,如果建立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说是保健理念。
中医治未病和西医保健各有特点,在一些方面可以互补,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中医养生保健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而西医养生保健更侧重于治疗,它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因此,中医和西医的养生保健可以互相补充。如果在预防上,中医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在治疗上,西医的医学技术和设备更加完善。
其次,在保健方法上,中医强调调整体质内外环境,以保持身体平衡,西医则更强调药物的治疗和疫苗接种。在西方国家,许多人会去打疫苗进行免疫,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而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也有食疗、气功、针灸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对身体有益。
再次,中医养生保健的体系比西医更全面,中医不仅仅注重疾病本身,还着重研究人体的整体调理,包括筋骨、气血、五官、内外脏,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医需要关注的方面。而西医在治疗疾病时则将其作为“局部”的问题解决。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保健和西医养生保健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点并加以应用,那么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总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以最大化地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