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是人体中的重要关节,是腿部和足部连接的部分。在人体组织结构中,足踝相对比较脆弱。在运动或外力作用下,关节用力不当,超出承受范围,就会造成关节损伤。轻者可能发生韧带关节受损,重者就会发生关节脱位甚至骨折的情况。足踝骨折会引起剧烈疼痛,同时影响正常活动,所以应当积极治疗。
一、足踝骨折的常规治疗
足踝骨折的治疗需要分为不同情况。如果没有发生移位,可以使用小腿石膏固定踝关节背伸90°中立位处理,在1-2周后肿胀消退,石膏松动时进行更换。固定时间在6-8周左右。对于出现移位的情况,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实施手法复位外固定,通过手法操作将移位的骨折块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使足部达到90°背伸位。复位成功后,进行小腿石膏固定6-8周。如果单纯依靠手法复位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处理。具体来说,针对内踝撕脱骨折,可以使用螺丝钉固定,如果螺丝钉不能满足要求,可以使用钢丝、克氏针配合,采取8字型张力带加压固定。针对外踝骨折,也可使用螺丝钉固定,但如果腓骨骨折面比下胫腓联合高,或是具有斜行骨折面的情况,需要应用钢板及加压钢板进行固定。如果是后踝骨折,同时对胫骨下端关节面1/4或1/3造成波及,手法复位无法达到效果,也需要进行开放复位,使用螺丝钉固定。如果是踝部旋转骨折,同时伴有下胫腓韧带断裂,可以采用骨栓横行固定下胫腓关节的处理方式,并且视情况进行三角韧带的修补。
二、足踝骨折的康复治疗
在康复治疗方面,对于内外踝轻度位移或没有产生位移的情况,采取石膏外固定治疗6-8周。然后逐渐开展足趾活动,使血液循环得到恢复,进而逐渐消肿。对于内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需要采取石膏外固定4-6周。在术后第1天可以适当进行足趾关节等张运动及下肢肌肉等张静力性收缩运动。在适应之后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术后4-6周左右,可开展踝关节的被动趾曲运动和背伸运动,但要避免外翻。术后8周可以开始负重锻炼。术后8-12周可以进行主动性的踝关节运动,12周后再进行步态训练。对于出现踝关节僵硬的情况,可以实施理疗或手术分解等方式处理。还应定期复查,遵照医生指示进行后续治疗。
结论:足踝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对患者活动功能影响比较大。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情况的足踝骨折,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在基础治疗后,还需采取后续康复治疗,使关节功能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