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临床进行多种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手术室也是医院中的一个高风险工作环境,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在手术室中都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需要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在手术室护理中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那么,关于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你知道多少呢?
一、手术室护理中有哪些安全隐患?
1、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是手术室护理的实施者,其护理行为能够直接影响手术室安全。首先,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自身工作职责,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其次,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技术,护理技能缺乏,如手术备皮范围、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等,均可导致安全隐患,同时也可能对自身健康产生威胁。
2、患者。护理工作需要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共同参与,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与支持。但如果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较低,缺乏对护理要求的重视度,可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导致护理安全问题。
3、护理管理者。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起监督、指导与管理作用,如果管理者未认真履行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针对性处理,可造成医疗事件发生,影响护理安全性与护理质量。
二、针对安全隐患,有哪些防范措施?
1、完善手术室护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对此,应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首先,制定和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落实规范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要求在术前做好查对工作,保证手术器械药品准备完善,由管理者监督落实,保证制度执行效果。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接受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保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护理知识和较强的护理技能。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进行考核,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从根本上减少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护理问题,保证护理安全性。
2、加强护患沟通,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手术室护理。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患者有效配合,在护理活动中,应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保持良好护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尊重、理解。耐心的与患者交流,交流过程中应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的疑问,尊重患者知情权,在手术前向患者说明具体的手术计划、手术注意事项,明确告知患者手术危险因素、并发症和意外。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保证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在签署手术同意书后开展手术。
3、注重护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与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提升教育等活动,更新护理人员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技能。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定期进行护理考核,可组织一些优秀人才外出交流和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使其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正确处理护患纠纷和一些护理问题。
4、注意预防职业暴露,降低医疗风险发生。手术室是传播病原体的高风险区域,手术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够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容易感染病原体;另外,手术中使用的消毒剂、麻药、抗生素等,如护理人员接触皮肤、眼睛等,可导致过敏或引发重度。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注重保护自身。首先,加强生物安全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佩戴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使用空气净化设备,避免病原体在空气中传染。另外,护理人员应熟知一些药物和化学用品的性质、用法、注意事项等,安全使用化学用品。
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其护理工作也具有特殊性。而且,手术室也是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易发之地,为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方法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和医护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