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阳”“小三阳”,我们耳熟能详,但是,我们最怕“小阳人”,尤其对准妈妈来说,从孕育生命到小天使到来,胆战心惊,别怕!这里有您想要的!!!
什么是乙肝?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急性乙肝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及腹胀,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等症状,体检可发现肝、脾大,肝脏触痛或叩痛。
慢性乙肝患者还可表现为肝掌及蜘蛛痣、面色灰暗。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乙肝主要经由接触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
1、母婴传播;2、血液传播;3、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乙肝的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围产期,主要通过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围产期的概念
孕妇的怀孕周期,会分成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期除了这三个阶段还有一个关键期——“围产期”。
围产期就是指孕妇,从怀孕28周一直到宝宝出生一周后的时间。是保证孕妇和胎儿还有新生儿,以及产妇生命安全的关键阶段。
乙肝病毒感染对孕妇的影响
研究表明,母亲HBV感染确实会影响母亲和新生儿的围产期、与妊娠相关的结局。母亲的影响包括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剖宫产。
妊娠和乙肝会相互影响吗?
随着胎儿生长,孕妇肝脏负担会越来越重,免疫状况也不断发生变化。慢性乙肝可诱发肝炎活动,甚至出现肝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各种妊娠并发症等。
如何尽可能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和母婴传播率成正比。妊娠期抗病毒药物治疗是降低HBV母婴传播率安全有效的措施。
进入孕期,重点防控宫内传播,对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疫苗不能完全阻断,怀孕期间,宫内传播是乙肝防治的重点。怀孕后,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多补充维生素类,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定期去医院做检查,按高危妊娠来进行监测。若孕妇HBVDNA≥2x105iu/ml,可于妊娠28周后进行抗病毒治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断乙肝病毒在宫内的传播几率。
分娩过程中,乙肝疫苗加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双阻断方案”是目前最常用的做法,它能使乙肝病毒在母婴间水平传播及在生产中、产后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孕妈妈在围产期的注意事项
1、做好孕期检测
无论有没有携带乙肝病毒,孕妇在首次产检都应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在高风险人群中,应该孕晚期重复检测一次。患有乙肝的孕妈妈整个孕期必须做到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忌晚睡、熬夜及进食辛辣食物,适当运动。
2、孕期坚持抗病毒治疗
孕期任何时候出现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无效并被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的准妈妈,都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要充分考虑抗病毒治疗中对新生儿的潜在影响,母亲发生耐药性的风险及处理,选择治疗方案。
3、必要的检查
进入围产期之后虽然胎儿已经长大,但还不算完全平稳有发生早产的可能性。还有胎位、胎儿大小、分娩条件等,对于乙肝准妈妈来说都是影响因素,所以围产期必不可少的产检才能保证产妇分娩时的安全。
乙肝妈妈选择剖宫产可不可以减低婴儿感染?
分娩方式与HBV母婴传播风险没有确切关系,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是否需行剖宫产术应根据产科指征决定。
乙肝妈妈产后能不能哺乳?
新生儿在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并未增加婴儿的HBV感染率,感染HBV母亲分娩后可以哺乳,没有必要检测乳汁中的HBsAg和(或)HBVDNA。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已完成免疫预防,具有免疫力,乳头皲裂或损伤出血、婴儿口腔溃疡或舌系带剪开造成口腔损伤等,均可哺乳。
生完宝宝后母亲还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吗?
产后是否需要继续抗病毒治疗,根据以下情况,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母亲产前即为正在抗病毒的CHB患者,产后继续抗病毒治疗,随访、监测。
母亲产前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免疫耐受期患者,产后即刻或服用1-3个月替诺福韦后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