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指肺部组织的感染,这种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特别是婴幼儿的呼吸道比较狭窄,能够分泌的粘液更少,缺乏一定的保护机制,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冬季是肺炎的高发季节,寒冷的天气会使婴幼儿的免疫力下降,抵抗病毒的能力降低,那么就很容易遭受肺炎的入侵。此外,婴幼儿在密闭的空间相互接触,病毒、细菌传播的更加频繁,也是肺炎高发的原因之一。
1肺炎的临床表现
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婴儿死亡的常见原因。根据病因不同,肺炎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和真菌性肺炎。其中细菌性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肺炎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气短等;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喘息;支原体肺炎其症状与感冒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疲乏等;真菌性肺炎少见,大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胸痛等。此外肺炎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婴幼儿症状轻微,可能仅表现为普通感冒症状,如流鼻涕、打喷嚏等。婴幼儿可能还会出现喂养困难、易激惹等表现,而没有明显的咳嗽或呼吸异常,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此,当婴幼儿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预防肺炎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2肺炎在影像学表现上的滞后性
在肺炎高发季节,婴幼儿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时,影像学检查成为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肺炎的临床诊断通常是基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难,以及听诊时发现的肺部湿啰音,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在肺炎的临床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用于评估肺部病变和监测疾病的进展。然而,影像学的阳性征象通常会滞后于临床表现,意味着即使患者已经出现了肺炎的症状和体征,早期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仍然显示正常。在感染初期,支气管壁及肺泡内只有轻微的渗出或炎性改变,这种改变在影像检查中未形成足够致密阴影,其在影像图像中与正常的肺组织形成对比欠佳。随着炎性病变的进展,肺泡内的液体和炎性细胞会逐渐增加,会导致支气管壁周围及肺泡内肺实质的密度增加,此时这种炎性改变可以清晰在影像学上显示出来。由于肺炎影像学征象的滞后性,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早期肺炎时不能完全依赖初始的影像学结果,而是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适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3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辐射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癌风险、血液系统异常、甲状腺疾病、眼部晶状体损伤、生殖系统异常、胎儿畸形等危害。因此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时应遵守收益最大化原则。
(1)对于轻中度症状的婴幼儿,首先应该进行胸部正侧位数字X线摄影检查,这是一种快速、简单且辐射剂量低(约为0.02mSV)的方法,可以显示肺部多数炎症性病变,如支气管炎、肺部实变、肺间质变化、胸腔积液等。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辐射安全意识的提高,胸部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已经显著减少,采用数字X线成像系和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如采用合适的屏蔽措施和调整曝光参数)可以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2)对于有慢性病史或免疫缺陷的婴幼儿,可能需要更详细的影像学评估。患有严重肺炎或并发症的婴幼儿,则需要评估疾病精细范围、特异性影像表现及指导临床治疗,而CT检查更为适宜。若临床怀疑异物吸入或吞服导致的肺部病变,可考虑进行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其对于揭示异物、局部炎症和小气道疾病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CT辐射剂量较高(7-8mSV),但采用适当的技术(如低剂量扫描协议)及最佳屏蔽防护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辐射暴露。
(3)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检查由于技术限制,MRI及超声检查在显示肺部细节方面较为局限,暂时尚不适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在肺炎高发季节,应根据婴幼儿症状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轻中度症状的婴幼儿,首选胸部X线正侧位平片;而对于肺炎症状较重的婴幼儿以及怀疑异物吸入或吞服导致的肺部病变时,可以考虑使用高分辨率CT进行检查。因此,在对婴幼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须谨慎考虑辐射剂量对身体损伤等因素,尽量采用辐射防护措施(铅衣、铅围挡、铅帽子及铅眼镜等防护器具)及低剂量技术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