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我们如何应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危机?

时间 :2023-12-06 作者 :冯龙 来源: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下载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2021年公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有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一、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给你一些小建议: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父母是应该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应该是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宽容约束要平衡,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家长和老师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会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和师生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家庭应该是孩子尽情表达自我的地方,家长把表达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当孩子说话时,倾听是最美好、最温馨的举动。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老师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

6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多参与实践活动

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在活动中经常磨炼,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二、哪些异常信号是孩子在求助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老师家长可以从这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

1生理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2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3行为变化: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4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5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老师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老师家长怎么做

1跟孩子的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

2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

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

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5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