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在我国中医传统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临床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一般来说,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或矿物质,其中以植物药居多,故中药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现如今,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中药也在不断发展,故如何进行不同中药剂型的选择,便成为广大患者所关注的重点。为此,本文便针对如何进行中药剂型选择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现报道如下。
1.颗粒剂
颗粒剂优点在于其检测方式严格,须经22项检测后方能面世,自然在价格方面就会比其他剂型的中药贵一些。颗粒剂可据病情病症灵活加减药味,具有携带方便,服用简单,口感好,作用迅速等优点,且不需要煎煮,直接使用开水冲泡即可服用,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比较适合老人和儿童使用。但是颗粒剂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其一便是价格略贵,其二便是颗粒剂的消炎、抗菌、清热等作用同饮片相比较弱。
2.汤剂
汤剂是最为传统的中药剂型,该剂型主要是由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制成,具有易吸收,奏效快的优点,也是最能够体现中医辩证论治的剂型。另外,中药汤剂使用时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症类型等情况差异进行灵活加减,对于不同疾病急慢性期患者而言均可均可使用。但是,同颗粒剂相比,中药汤剂具有味道差和时效差等缺陷,且中药的制作不易,自己在家中熬煮虽然时间更自由,且方便调控、汤剂新鲜,但对熬制者的经验要求较高,且不同器具所熬煮出的中药效果也差异明显。而由医院代煎,则无上述缺陷,但代煎的中药需要一次熬煮大量的药材,所以我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干净所有药剂,不然会存在药剂变质、浪费等情况。
3.粉剂
粉剂是以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配方用药。粉剂的优点十分明显,该剂型不仅能够满足医师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要求,还具有药效强、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作用迅速、成份完全、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保存方便、易于调制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许多优点。但是,粉剂还存在价格偏高的缺陷,且进行粉剂冲制时只能用纯净水,茶水、咖啡、果汁等饮料均不能进行粉剂的冲泡,这是因为上述饮料可能会对粉剂的药效造成不良影响。除上述需要内服的粉剂外,也有一些用于治疗体表局部病变的外用粉剂,如生肌散、金黄散等。
4.酒剂
酒剂也便是人们所常说的要求,是一种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将药性浸如酒中所制成的一种药剂。在临床上,酒剂的使用主要包含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多用于骨关节疾病的治疗。
5.丸剂
丸剂是指将配料药物研成细末,然后以水或蜜、面糊、米糊、药汁、蜂蜡等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状制剂。一般来说,丸剂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症的调理中,有些有毒或芳香走窜的药物制成的丸药也适用于急症的治疗中。
6.膏剂
膏剂同粉剂类似,也包含内服和外用两种,外用膏剂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膏药”,是一种用棉子油或花生油等先将药物煎熬去滓,接着再放进黄丹、白蜡等辅料收膏,然后根据需要装瓶或趁热平摊在纸或布上所制成的药剂,这类外用药剂在外科疮疡或风寒痹痛等病症治疗中应用广泛。内服膏剂则是指把配料加水煎熬,滤去渣滓,再加进水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滋,这类内服膏剂多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补的慢性虚证。
7.锭剂
锭剂是指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加进适当的粘合剂制成纺锤、圆锤或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在临床上,锭剂除了可以挫末调服或磨汁饮用,还可磨汁涂敷外部患处,因此也适用于内外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中药剂型繁多,不同剂型的中药适应范围、优缺点也差异明显,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剂型的选择,才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