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yun.sooce.cn/6/43457/pdf/170139618858794da199c402d8698a9fd430a81594c58.pdf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患者,不少兼有胃院疼痛、痞胀、嘈杂等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等病症,并且往往因为一病的病情加重而导致另一病的诱发或加重。在临床中,心绞痛及各种心律失常常发生在饱餐后,伴有胸院满闷、恶心呕吐等冒肠症状,有报道当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治疗好转后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功能紊乱即消失。无论从中医角度还是西医角度,心脏与脾胃之间存在生理和病理的关联。外感邪气、饮食劳倦,使中焦气机失常胃失和降,导致食、湿、痰、火、瘀结聚于中焦,均可导致心气阻滞、心脉痹阻引起心系症状。
从中医理论来看,胸痹心痛病与心肺及血脉和胃皆有密切关系。人体营养之输入,废物之排出,如二便、汗液及呼吸,皆赖血液以运行。血液之运行,又赖心阳之鼓动,所以循环不息,故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是说心阳虚微,心阳虚微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运失常则血流阻塞,致使前胸猝然而痛,甚至浊阴不化造成心肌梗塞,所以说此与心肺血脉和胃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胃主消化,但与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是一个整体,上下相通,如果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不消化,停留其中,食滞气也滞。嗳气古时又称胸膈之气,气机不畅,胸中气塞,自然胸闷也起。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身就与饮食因素息息相关,冠心病患者不宜进食过多、过饱,否则容易导致胸闷胸痛的发作,因此,中医治疗冠心病一贯重视“心胃同治”。
那么,冠心病患者应该如何保护脾胃功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吃得消化,吃得健康。
一、冠心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消化能力略有下降,适当食用粗纤维食品有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进食过多却易造成胃肠负担过重,不易消化,反而有损脾胃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可而止。尤其本身患有胃炎的患者更要少吃容易产生胃胀气的食品。过食胀气食品,胸闷嗳气会频频发作。饮食方面总的原则便是“有益消化,不伤脾胃”。
二、部分患者常因吃蚕豆较多或喝豆浆较多等,出现口苦口干、舌苔腻的症状,但嗳气后胸闷会减轻。豆类营养丰富,富含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低(黄豆除外),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但豆类所含的低聚糖如水苏糖和棉子糖,不能被消化酶分解,却可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一些小分子的气体,进而引起嗝气、肠鸣、腹胀、胸闷,这样反而会加重冠心病症状。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建议将豆打成粉煮成豆糊食用,比一般的食用方法有利消化。到了夏季人们喜欢吃绿豆消暑,不妨以喝汤形式为主。
三、现在很多人都注重日常饮食营养均衡,也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指导自己合理营养。在指南中,要求每周进食核桃、花生、杏仁等坚果类食物50克以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可起到护心健脑、减低冠心病发病率的功效。可现在很多人每日吃坚果量大大超过50克,而古人很早就有多食核桃“使人肥”的说法,过食坚果会造成摄入过多能量,导致体重上升。且目前很多坚果为了口感,多采用盐焗的方式,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四、除了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健康的情绪也是保证冠心病患者健康必不可少的两大方面。
1.适当的运动
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脾胃运化,同时也可调畅心身。但不可尝试过于剧烈的运动,尤其是激烈的户外活动。应以舒缓、轻松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健康的情绪
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功能与人体情绪好坏关系密切,情绪不佳就可能导致“肝气乘脾”“肝气犯胃”,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同时,情绪激动、焦虑也是冠心病患者忌讳的。所以要学会放松身心,寻找生活乐趣,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