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性疾病,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心肌受累可为局灶性也可是弥漫性的。
由任一因素引起的心肌炎都容易致心肌受损,但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是可逆的,只有少部分患者后续会发展为心肌病,且发展时间会较长,一般为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常见人群:
儿童:儿童的免疫力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所以更易患病。若出现连续几天的萎靡不振以及不爱吃饭状况,尤其在1~2周前有过感冒情况的儿童要特别警惕。
抵抗力低下者:如长期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的人,或是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艾滋病等人群。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较弱,所以更容易患病。
二、心肌炎的特点
多数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
症状轻重不一:轻症病例可能无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能在1~2周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症状;
病因复杂:感染、自身免疫差或者过敏、理化以及药物等各方面因素,都可引起心肌炎
三、心肌炎有哪些类型?
1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感染性心肌炎:由病毒或者细菌引起的情况居多;
非感染性心肌炎:是除上述感染途径以外,由过敏或者理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
2根据病变范围分类:
局限性:病变范围局限在心肌的某些部分。
弥漫性:病变范围较广,心肌多处受累。
3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病情发展快,病情严重。
亚急性:病情发展处于两者之间。
慢性:病情发展慢,患者症状轻。
四、心肌炎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症可无任何症状,也可为亚临床表现,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病毒感染的表现;也可表现为乏力、胸痛、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猝死等;临床表现不同于疾病组织学严重程度、病因及就诊时疾病阶段相关。
并发症:
慢性心肌病:心肌炎症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可导致心肌细胞发生病变引起,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下降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因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引起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影响组织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乏力、心率增快,脉搏细弱等症状。
五、要如何预防心肌炎?
可靠识别、遵医嘱最重要。
常规识别:
1.心脏出现快速或不规则的跳动:心肌炎常引起心动过速,或者是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现象,通常患者会感到心悸、心慌。
2.呼吸急促:活动后呼吸变得急促,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在休息时仍会有急促感。
3.胸部不适:胸痛、胸闷现象常有,且一般会逐渐加重。
4.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状:全身肢体酸痛,伴有发烧、头痛或者喉咙痛等症状。
5.头脑发昏:一般多见头晕、昏厥等形象,一些重症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等,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心源性休克。
检测识别:
中青年,病毒感染后高热的患者,特别是体温高至40℃的人群,更需警惕暴发性心肌炎,并建议个人注意监测以下健康指标:
1.血压和心率
如果发现血压突然升高,高于平时血压的40mmHg,要引起重视。血压升高至180/110mmHg以上或者降低至85/55mmHg以下,应前往医院急诊就诊。
如果出现发热时,心跳升高至120次/分,要引起重视,及时降温。如果高于150次/分甚至到180次/分,应前往急诊就诊。
2.血氧饱和度
当血氧饱和度﹤93%时,深吸气后再次测量,若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5%以上,可继续观察;若血氧饱和度更低,建议就诊;若达到﹤85%的程度,要紧急前往医院就诊。
3.高热、呕吐和腹泻症状
有高热、呕吐和腹泻症状的患者容易脱水,出现电解质的丢失,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这时患者可以通过称体重监测体液的丢失,从尿量多少判断体内液体是否充足,及时补充含有电解质的水分或果汁。如果不可控制,前往医院急诊就诊。
到达医院后,医生可以通过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手段及时发现异常,如果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晕厥、心跳骤停等情况,医生可及时处理。
调理预防:
第一:多喝温开水。可以在水中适当加些盐和糖,制成相当于临床的糖盐水;
第二:规律作息。睡前不看手机,避免烦躁,保证睡眠;
第三:对症治疗。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措施处理或者治疗,如发热、鼻塞等,与肌肉酸痛、腹胀、乏力等不同症状用药不同;
第四:当有呼吸困难,或者无端心跳加速,甚至晕倒抽筋等情况时,要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