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科普小常识

时间 :2024-03-13 作者 :张慧如 来源: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手足口病在小儿中比较常见,一旦发现幼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尽快就医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疾病扩散。本文仅用于科普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为家中有正在成长的儿童提供帮助。

1、手足口病病因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全年都可以发病,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肠道病毒的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密切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衣物等物品时,会直接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及饮用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及食物亦可感染。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容易发生,此时的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健全,抵抗力相对较弱,加之互动频繁,共享玩具等行为大大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2、家长如何自知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呢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发病前2-10天内有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皮疹,伴流涕、流涎、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典型皮疹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不典型皮疹会伴疼痛及痒感。也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疱疹性咽峡炎等。有以上症状需警惕手足口病并及时就医。

3、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发季节,应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公共场所,如有特殊原因,建议佩戴口罩前往。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饭前、便后及外出接触到室外物品后,要及时引导孩子正确洗手。对于家长来说,外出归来后,要先正确洗手,再接触孩子。孩子的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定期清洁消毒。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4、手足口病的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得了手足口病的患儿,要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居家隔离,防止病毒播散,同时要注意家庭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特别是在接触食物、饭前饭后;接触玩具后、上厕所后等情况下,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时常接触到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要经常消毒,清洗,不易浸泡的物品可用紫外线或在日光下暴晒等。

3、注意口腔和皮肤护理:口腔黏膜疹会造成患儿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0.9%生理盐水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的清洁口腔。也可遵医嘱选用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a干扰素喷雾改善症状;对于皮疹、疱疹的患儿,穿着要选择宽松、舒适、柔软的衣物,并要勤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便后要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对于瘙痒的皮疹,可涂抹炉甘石洗剂。待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消毒。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抓破。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4、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勤测体温、脉搏、呼吸。当体温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时,患儿精神可的状况下,多喝温开水,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及时用药。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并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及末梢循环情况,禁忌衣物过厚、捂汗,影响散热。当出现末梢循环不良时,手足冰冷,要及时给予保暖,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虽然手足口病的人群是5岁以下的孩子,但大人不注意手卫生,也会感染肠道病毒,只是一般为隐性感染。因此携带病菌的大人,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在此提醒家长,回家一定先洗手,做好手卫生,可用洗手液,肥皂液等清洗,保卫孩子,从自己做起。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