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动一动就天旋地转的感觉,持续数秒就自行缓解了?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么可能是耳朵里边的“耳石”在作祟了,该疾病我们俗称”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病如其名,这种“眩晕”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不会对生命造成致命威胁,且有自限性。眩晕一般只在体位或头位改变的时候出现,就如翻身、起床、抬头、低头等常见的几个体位,每次眩晕一般持续1分钟以内就缓解了。
1.“耳石”从哪来?
耳石是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是附着于椭圆囊囊斑上,它本身就存在我们体内。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由椭圆囊上脱落,其黏附于半规管的壶腹嵴上或移行进入半规管,因嵴帽相对于内淋巴液密度发生改变,使得对重力更加敏感;或者因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刺激毛细胞产生生物电活动和动作电位,并沿前庭神经传入的信号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眩晕的症状。
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2.为什么我会得“耳石症”呢?
50%~70%的BPPV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BPPV。继发性BPPV则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耳石脱落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劳累、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
(2)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供血障碍。
(3)女性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缺钙。
(4)耳石器老化,导致椭圆囊斑或球囊斑退行性改变。
3.耳石症怎么诊断呢?
耳石症主要依靠病史及变位试验结果诊断。因为人体内耳前庭与眼球之间存在神经反射通路:前庭-眼反射,因此可通过体位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性眼震及眩晕来判断哪个半规管内存在耳石颗粒。耳石症的诊断需要在检查床上做几个“手法动作”来确诊,我们称之为“变位试验”。常用的变位试验包括针对垂直半规管的Dix-Hallpike test和针对水平半规管的Roll test。
4.耳石症怎么治疗呢?
耳石症一旦明确诊断,首选手法复位或仪器复位。可有如下治疗方案:
(1)手法复位。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原理就是通过临床设计一套患者头部位置变换的方法,使自由游动的耳石微粒通过重力作用,从半规管移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不再引起眩晕等病理反应。
(2)药物治疗:适用于: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针对原发疾病的药物治疗;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3)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BPPV患者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那么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过1年以上规范的耳石复位等综合治疗仍然无效且活动严重受限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塞等手术治疗。
5.耳石症能痊愈吗?
临床上90%左右的患者基本上一次复位后眩晕会明显消除。还有一部分患者则需要多次复位,尤其是对于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症,往往需要复位2-3次。此外,不少耳石症患者在进行耳石复位后,虽然起床、翻身等体位变化时眩晕消失,但可能会长期存在残余症状,表现为持续的、非特异性头晕、不稳感或其他平衡障碍等症状,但不伴有眼球震颤及眩晕。残余症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通常有视觉和本体感觉的减退,同时也有前庭整体的损害,老年人平衡能力降低,残余症状的发生增加。
(2)基础疾病 内耳循环障碍或内耳供血不足是导致耳石碎片脱落或再吸收时间延迟的2个因素,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慢性基础疾病将影响耳石的吸收与重塑,使其发生率增高。
(3)BPPV持续时间及类型 残余症状的产生与复位前眩晕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关系,机制为复位后中枢前庭无法完全代偿。。
(4)手法复位次数 复位次数增多也是对耳石器的损伤,从而造成患者于多次复位后产生残余头晕症状。
6.如何减少耳石症的复发呢?
对于无没有明显诱发因素的患者,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或许能减少耳石症的复发: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劳累;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避免药物滥用;保证充足的睡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基础代谢疾病;适当补充钙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