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医疗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及应对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全面剖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为临床输血提供有力指导,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新的无法用原有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主要由输血引起。这些反应可分为输血感染性反应和输血非感染性反应两大类。输血感染性反应包括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输血传播细菌感染、输血传播寄生虫感染以及输血传播其他病原体感染。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各类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输血传播细菌感染涉及多种细菌,可能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输血传播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寄生虫,引起相关疾病。
与感染性反应不同,输血非感染性反应则包括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反应的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的溶血反应等。过敏反应可能由于受血者对血液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症状。溶血反应则可能由于输血过程中不同血型之间的不匹配导致,表现为寒战、发热、尿色变深等症状。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上需要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程,仔细筛选合适的供血者和受血者,确保血液匹配性,并监测受血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二、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1.过敏反应:对于过敏体质的受血者,输血特别是输注血浆或含有变性蛋白的血液,可引起过敏反应。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应立即停止输注血液制品,必要时可吸氧、应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药物治疗。
2.发热反应:为输血不良反应中常见的一种,在输血或血液制品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可出现发热反应。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缓解。
3.溶血反应:多与血型不合、受血者长期输血导致体内负荷过多,或者是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抗体有关。可表现为寒战、发热、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烦躁、胸痛、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等。应迅速展开急救,遵医嘱应用速效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还可应用多巴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
4.传播疾病:如果输入带有病毒的血液,会导致病菌传播给受血者,较常见的为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通常由中心血站经过严格的检验再配送,若在不正规的单位输注血液,出现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遵医嘱注射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或白介素等药物。
5.输血后紫癜:输血5-15天,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淤血、淤斑、口腔黏膜出血等症状,建议及时遵医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三、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前,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尽可能采用成分输血,以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做好血液管理:严格遵守血液保存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同时,对献血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和体检,以排除有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员。
4.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相容,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受血者评估和筛查:对受血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筛查,排除有过敏史、免疫系统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总结
输血不良反应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介绍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及应对措施,并提出了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守血液管理规定,做好交叉配血试验和受血者评估筛查工作。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密切观察和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