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护理,是指护士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评估、监测和治疗的一种新的护理技术。它是一种新的护理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技术、设备以及医疗信息系统支持下,运用各种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评估、监测和治疗。介入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病人住院时间,减少费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其常被应用于以下领域
1、在预防感染方面
1.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定时通风换气。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理鼻饲管。
3.患者的床单位应定期消毒,保持床单、被套、被单、枕巾、床单等清洁干燥。
4.床上活动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5.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擦洗皮肤至少2次,防止皮肤感染。
6.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定时排便2~3次。
7.病情允许时可适当活动肢体,但应避免活动后大汗淋漓。
2、在治疗方面
介入护理的特点是对病人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外,还要保证病人安全。
介入护理需要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掌握治疗方案,有效地与医生协作,保证治疗效果,同时还要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在疼痛管理方面
疼痛管理是介入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治疗措施,又是一种非药物性的干预手段。在疼痛管理中,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药物镇痛、非药物性镇痛、心理支持、家庭支持等方法来减轻患者疼痛。疼痛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介入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
4、在心理护理方面
介入治疗往往是一个小手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病人的耐受性也比较强,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反应,加上介入治疗时间短,所以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和焦虑。
护士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等情绪给予解释和安慰,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以增强他们与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另外,还可以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介入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它是一种新的医学手段,但并不是取代传统医学的。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在健康教育方面
对于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在临床上可能会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很有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是疾病加重。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在健康教育中,护士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比如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的相关知识等;还可以采用谈话、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