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科学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时间 :2024-03-13 作者 :韩学梅 来源:利津县利津街道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历经数千年仍受到广泛赞誉,其安全性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其潜在的不良反应也激起了一些争议。尽管相比西药,中医药的不良反应确实较轻较少,但作为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存在不容忽视。对中医药不良反应的态度,是一个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重要性的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

药物拥有双重特性,中医药亦是如此,它们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展现疗效,同时也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引起不良反应。中医理念强调,药物在性质和功效上都具有特定倾向性,没有完全中性的药物,也没有无害的药物。药物的特定倾向可以纠正人体的生理失衡,即其治愈功能;但当这种倾向过强时,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生理失衡,这深刻反映了药物功效的双面性。

哪怕是单一药材,也因其复杂的成份结构而具备多重功效和适应症,其应用不局限于单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通常仅针对其众多功效和适应症中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进行利用,而那些未被直接应用的部分则属于“与治疗目标无关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偏向性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以草药麻黄为例,它具备发散风寒、降温、舒缓气管、止咳祛痰、利水、防止肾衰等功效。然而,麻黄能够影响心血管系统,激发心脏活动、收缩血管、提高血压,较大剂量时可能激活大脑皮层及次皮层中枢,引发失眠、神经敏感、颤抖等现象。

二、中药不良反应不应扩大化

中药不良反应被过分放大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并非由合法中药引起的医疗事件被错误地归咎于中药。这包括使用了伪劣或假冒的中药制品所致,错误使用了其他种类的中药造成的,或者是因为不当使用、滥用,或者超过规定剂量的随意使用。例如,在日本,小柴胡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类肝病,并且长期服用,导致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的病例。相比之下,在中国,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小柴胡汤已经安全有效地使用了近两千年,仍被广泛应用。

三、确认中药不良反应的难点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清楚地界定了药物不良反应所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首先是“合法药物”;其次是“规范剂量和使用方法”;最后是“与治疗目标无关或不预期的有害效应”。要确定一个事件是否属于药物不良反应,必须依据这些规程来进行评估。因此,确立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标准是由合法的药物所引发。评估药物的合法性,应从原材料和制药工艺两个层面进行。原材料的品质涉及药材的种类、生态环境、生长周期、加工方法、存储条件等因素;而制药工艺的质量则与生产过程的合理性、质量控制标准的适当性、药品质量的可控性等相关。关于药材种类的正确性,通常情况下,如果中医师缺乏充分的中药学专业知识,验证这一点也是比较困难的。

界定是否属于正常用法用量。在中医治疗中,重视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中药的使用范围通常并不严格限定。另外,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由于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和记录可能不够明确或准确,使得事后对用药情况的回顾成为一个难题;关于药物剂量,尤其是药材的剂量,经常存在较大的变化。如果严格按照《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剂量作为判断标准,超出则视为过量,这一点仍有许多争议。

四、积极应对中药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通常采用多种药材组成的复方药,这些药物成分繁多且复杂,而每个化学成分的含量通常较低,导致其效果不尽明显。因此,与治疗目标无关的不良反应往往不易显现,这使得这些不良反应难以被识别和确认。由于中药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再加上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不足,这些不良反应经常被忽视。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关注药材质量,强化中药生产的质量控制,促进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加强中药的化学和毒理学研究,探索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阐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理,并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

对于中医药的不良反应,我们应采取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认真对待其存在的实际情况,又不能过分夸大其影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学且高效的方法,为大众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构建一个保护屏障。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