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静脉治疗的合理选择、静脉治疗的规范化操作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本文首先向大家介绍PICC的相关知识,然后总结静脉治疗的基本原则,希望可以让大家对静脉治疗有更多了解。
一、PICC知识科普
有很多人听说过“PICC置管”这一词汇,但是对它的概念、意义、优势及适用人群等却无更多认识,因此,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入手,向大家科普PICC相关小知识。
(一)“PICC置管”是什么
PICC置管具体指的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外周静脉穿刺,使中心静脉导管能够经由外周血管进入中心静脉。PICC置管具有一定安全性、便利性以及有效性,属于一种静脉治疗中使用率较高的置管方法。这一方法能够有效预防由于反反复复的静脉穿刺而导致病人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症或是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病症,在临床中获得了较为广泛、深入的应用。
(二)PICC置管适用人群
第一,需要输注高渗性液体,如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病人;第二,需要接受化疗的血液肿瘤病人;第三,需要反反复复输入血液制品的病人,其中包括血小板输入、全血输入以及血浆输入等;第四,需要静脉注射一些具有较强刺激性、酸性、碱性或是浓度较高的治疗药物的病人;第五,需要接受长时间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第六,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或缺乏外周静脉通路,难以维持静脉输液者。
(三)实施PICC置管的原因
第一,能够使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对血管发挥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病人出现静脉炎;第二,能够有效减少病人由于反复进行穿刺所产生的生理痛苦及心理痛苦;第三,因直接进入上腔静脉,可降低液体渗透压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组织疼痛、坏死、静脉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PICC置管的优势
第一,能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避免对病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可使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第二,PICC置管能够使血液肿瘤病人获得静脉输液疗程“一针治疗”,确保病人的静脉输液具有一定安全性以及无痛性;第三,病人年龄不会对PICC的使用造成限制,可实现长时间留置,一般最多可留置大约八个月至一年;第四,不会对病人造成较大创伤,穿刺风险较小,具有较高成功率;第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外周留置感染现象的发生,同时效果理想,且经济实惠,拔管较为简易,可使采血及静脉输液的稳定性得到一定保障。
二、静脉治疗基本原则
第一,在开展静脉治疗操作之前,应当结合相关制度要求采取2种及以上的方法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例如身份证、姓名或者是病案号等,不可单独使用床号或者是房间号来对识别、核对患者信息,同时还需要对病患过敏史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导管材料、药物以及消毒剂等。在执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名字询问及腕带信息核查的方式再次确认患者信息。
第二,对相关医疗器具实行严格管理,针对输液或输血的器具、穿刺针、输液装置、注射器具以及导管等,应当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若器具属于一次性用品,则应当严格避免二次使用。
第三,对于一些具有较高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风险的病区,在选择医疗器具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输液装置以及注射用具,避免增加疾病传染风险。
第四,应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开展静脉输液工作、静脉注射工作、静脉导管穿刺工作以及静脉输液工作。
第五,在开展静脉治疗前及治疗后,应当严格根据相关要求对手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手部卫生。
第六,在执行PICC置入操作时,应当严格遵循最大无菌屏障原则,即穿戴无菌手术衣、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帽子以及无菌手套。
第七,在执行PICC穿刺的过程中,应当先选择符合国家要求的皮肤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将穿刺部位作为中心点,按照由内向外的原则进行擦拭消毒,待自然干燥后便可使用专门的护理包进行穿刺。
第八,应当注意,置管部位不可和乙醚、丙酮等危险化学品接触,避免对消毒效果造成影响;此外,穿刺部位不能使用抗菌油膏,避免增加细菌耐药性或是诱发霉菌感染。
总而言之,静脉治疗是临床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不断更新护理理念,掌握更多静脉治疗相关知识,规范静脉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