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送走了寒冬的风雪,我们终于迎来了春天的绚烂多姿!春季为四时之首,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欣欣向荣。《黄帝内经》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养生的好时节,而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树木生生不息、伸展调达、生发旺盛的特点,与春气相应,故春天是养肝的好时节。中医理论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的功能以升发、疏泄为特点,肝气舒畅则气机顺畅,肝气不舒则气机郁滞,会出现偏头痛、两胁胀满、喜叹息、情绪不畅、嗳气频频、腹胀不适、消化不良、大便不调、月经不调等肝气不舒的情况,因此,春季养生疏肝很重要。
春季养肝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息要规律
古人讲“天人相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夜生活丰富,熬夜加班已成为常态,但要尽量不要超过23点,夜间23点到凌晨1点是肝经主令之时,是养肝血的好时机。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的睡眠能让血藏于肝,午间可稍作休息,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改善肝脏功能。而熬夜会耗伤肝血,影响肝脏的自我修复,时间久了,就会降低它的代谢功能。所以晚上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加班。
二、饮食有节制
饮食上宜温补,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故要少食酸。中医讲:“青色入肝”,故可多食青绿色的食物,如香菜、韭菜、芥菜、萝卜、菠菜、生菜、空心菜等。同时也要多吃时令果蔬,多喝果汁。清淡的饮食、绿色的青菜有利于肝脏的解毒修复,而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大鱼大肉、酒精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要远离酒精刺激。
三、情志要调畅
肝主情志,主疏泄,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养肝的重点。肝气不疏会影响人的情绪,反之,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肝。“怒伤肝”,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郁滞不畅而成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引发肝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百病生于气”,“不生气,不生病”,平素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春天更应注意调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力戒暴怒,以使肝气顺达,升发正常。
四、运动需适当
春季始临,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故运动时应注意养护阳气;立春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防风保暖仍是此时养肝的重点。此时运动应选择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极等强度不太大的方式,以微有汗出为度,避免运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则易损耗阳气,对养肝不利。平时可拉拉筋,中医认为,“肝主筋”,拉筋活动既可以让筋变得更软,又有助于疏通肝经。
在这里分享几个养肝疏肝小妙招:
1.菠菜猪肝汤:功能养肝明目养血,也可以起到预防贫血、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及免疫力、润肠通便等作用。
材料:新鲜菠菜200克,猪肝150克,生姜、盐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切段,猪肝切片用料酒、生抽腌制10分钟。锅中加水煮沸,加入猪肝煮至变色,再加入菠菜和姜片,煮3-5分钟后加盐调味即可。
2.枸杞菊花茶: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
材料:枸杞10克,菊花5克。
做法:将枸杞和菊花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焖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
三、按揉太冲穴 太冲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又名“消气穴”,位于足背部,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1寸(大拇指一横指)凹陷处即是太冲穴。主要作用为疏肝气、调气血,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当出现脾气较暴躁、肝火旺、易上火、口舌生疮、耳鸣、耳聋、眩晕、头胀、头痛等情况时,均可按揉太冲穴,以降肝火,行肝气。治疗时可与合谷穴配合应用,起到调畅气机的作用。
春季养肝疏肝正当时,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