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手术是现代医学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手段,而在手术过程中,任何微小的病菌入侵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术后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手术室里的无菌操作必须做到严谨、细致、规范,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一、人员准入的严格把控
进入手术室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其他辅助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准入流程。在进入手术室前,需更换专用的洗手衣裤、拖鞋,戴上帽子和口罩,确保自己的衣服不能裸露在外面,头发、口鼻完全被遮盖,避免人体自身携带的毛发、皮屑以及呼吸产生的飞沫等污染手术环境。这些手术衣裤、拖鞋等每次使用前都是经过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的,避免工作人员自身衣物污染手术环境。此外,人员进入手术室时,还需通过专门的通道,与患者通道和污物通道等严格区分开来,从源头上减少病菌被带入手术室的可能性。
二、手术间的准备
手术间在每台手术前,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墙面、地面、无影灯、手术台等所有物体表面,都会使用专用的消毒剂进行擦拭,确保无灰尘、无污垢残留。空气消毒更是重中之重,通过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持续过滤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维持手术间内的空气洁净度。同时,手术间内的物品摆放遵循严格的规定,只放置必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避免过多物品堆积造成污染风险,为手术营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空间环境。
三、器械与物品管理
手术器械和物品在进入手术室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等。每一批次灭菌的器械和物品,都要进行灭菌效果监测,通过生物监测、化学监测等多种手段,确保灭菌彻底。灭菌后的器械和物品会存放在专用的无菌器械柜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先期先用,防止过期。手术中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要去除外包装后,才能进入手术室,使用前仔细检查包装完整性和有效期,只有符合标准的物品才能用于手术。
四、术前手部清洁
手是接触外界物品最多的部位,极易携带大量病菌。首先要用流动水和专用的洗手液,按照特定的揉搓顺序和时长,对手部的各个部位,包括手指、指缝、手掌、手背、手腕等进行充分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部分细菌。之后,再使用专业的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消毒过程要严格遵循规范,确保手部的每一处都能被消毒剂覆盖,以最大程度清除手部细菌。完成手部消毒后,双手要保持在胸前无菌区域,不可随意触碰其他物品,防止污染。
五、手术衣与手套穿戴
穿手术衣和戴手套是构建手术人员无菌屏障的重要步骤。手术衣都是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的,穿戴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手术衣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时,也有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手套完全包裹手部,且在整个过程中手不能接触手套外表面,防止手部细菌污染手套。穿戴完成后,手术人员只有胸前、双手至肘部的区域被视为无菌区,其他部位均为有菌区,操作时必须时刻注意区分。
六、术中操作规范
手术过程中,所有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手术器械和物品只能在手术台的无菌区域传递。手术人员的双手始终保持在胸前无菌区内,不能随意超出范围。手术过程中若需要更换位置,必须采用背对背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移动,防止污染手术区域。一旦发现或怀疑手术衣、手套破损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确保无菌屏障的完整性。此外,手术间的门尽量保持关闭状态,减少人员进出,避免外界空气进入手术间带来污染。
七、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手术器械和物品要及时进行分类处理,污染的器械需立即进行初步清洗,防止血液、组织等干燥,增加后续清洗难度。术后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分类收集,放置在专用的容器中,由专人进行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手术室里的无菌操作,从人员进入到术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正是这种对无菌操作的严格执行,为手术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菌操作技术也将持续改进和完善,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