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告别“积食娃”和“脾胃虚”:西医营养学与中医健脾智慧的完美碰撞

时间 :2025-02-28 作者 :陈磊 来源:郓城县妇幼保健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积食娃”、“脾胃虚”,是悬在无数家长心头的育儿难题。西医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论脾胃失调,看似两种语言,实则指向同一真相。与其在两者间摇摆,不如让东西方智慧强强联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积食”与“脾胃虚”:两种语言,一个真相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让我们看看东西方医学是如何描述同一个现象的。

1)中医的“脾胃”观:身体的“后勤部长”

在中医理论中,“脾”并非指解剖学上的那个脾脏器官,而是一个功能系统,是主宰消化、吸收、输布营养的“后勤部长”。孩子的脾胃功能天生就比较娇嫩,中医称之为“脾常不足”。

脾胃虚:可以理解为这个“后勤部”的工作能力偏弱,效率不高。

积食:当喂养的食物过多、过杂、或过于油腻难消化时,就超出了“后勤部”的处理能力。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停滞在胃肠道,就形成了“积食”。积食日久,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形成“脾胃虚”与“积食”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2)西医的“消化”观:一个精密的“生化工厂”

从西医营养学和生理学角度看,孩子的消化系统同样是一个尚在发育的“工厂”。

消化酶不足:婴幼儿的胃酸、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分泌量相对较少,处理食物的能力有限。

肠道菌群不稳定:健康的肠道菌群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帮手,而孩子的菌群还在建立和完善中,容易因饮食不当而失衡。

胃肠动力较弱:胃的排空和肠道蠕动能力不如成人。

当家长“好心”地过度喂养,或者给孩子吃下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时,这个“小工厂”就会“死机”——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口臭、睡眠不稳等,这与中医“积食”的描述几乎完全吻合。

殊途同归。无论是中医的“脾常不足”还是西医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都指向一个核心事实:孩子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精心呵护。

2.1+1>2:中西结合的喂养新策略

告别“积食娃”,不能只靠饿一顿,也不能单凭几味药。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喂养策略,将西医的科学精准与中医的调理智慧结合起来。

策略一:西医的“框架”——科学定量,营养均衡

规律与节制:建立规律的进餐节奏,尊重孩子的饥饿信号,切忌强迫喂食。牢记“七分饱”的黄金法则。

均衡与全面:参照膳食宝塔,确保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全面供给,这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硬指标”。

策略二:中医的“灵魂”——辩证施食,注重“好消化”

在西医的框架内,中医智慧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吃得更健康”。

食物的“温度”:中医认为,生冷食物最伤脾胃。尽量给孩子提供温热的食物,如温牛奶、热粥、炒菜等。即使是水果,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也可以稍微蒸一下再吃。这在西医看来,是减少了低温对胃肠道的刺激。

烹饪的“方式”:多采用蒸、煮、炖、煨等易于消化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烧烤和过度加工。一碗软糯的山药排骨汤,远比一块炸鸡排对孩子的脾胃友好。

食材的“属性”: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在此大放异彩。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巧妙地加入一些健脾益气的食材:

山药:健脾养胃,富含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

小米:养胃和中,是制作辅食的绝佳选择。

莲子、芡实:健脾祛湿,适合煮粥或煲汤。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汤或粥里放一小片,能帮助消化肉食的油腻。

西医负责“吃什么”和“吃多少”,确保营养全面;中医负责“怎么吃”,确保脾胃能顺利地“运化”这些营养。

3.当“警报”拉响时:急性积食的家庭急救法

当孩子出现口臭、腹胀、舌苔厚腻等积食信号时,请勿惊慌,三步即可应对:

清淡减负:立即减少食量,甚至暂停一顿正餐,只提供温水。给孩子的肠胃放个“短假”,这正是“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现代应用。

食疗重启:待孩子有食欲后,从白粥、烂面条等最简单的食物开始。一碗炒米水(焦米汤),是绝佳的“重启”选择,能温和地调理肠胃。

推拿助推:运用小儿推拿,内外兼治。顺时针摩腹可促进肠道蠕动,捏脊则能从根本上调和脏腑、强健脾胃。

4.结语

育儿,无需在中西医间做单选题。西医营养学如同精准的导航,为我们指明了营养的方向与配比;中医健脾智慧则像经验丰富的船长,教会我们顺应孩子体质的“风浪”,稳舵前行。融合二者,我们就能用科学的头脑与东方的智慧,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打下最坚实的基石。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