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医院作为疾病诊疗与健康维护的关键场所,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挑战。从日常的传染病防控,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的科学防控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公共卫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医院公共卫生视角出发来了解科学实用防控指南,来提升防控能力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均应及时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风险程度,医务人员应正确选择和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明确清洁消毒的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对病房、门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应每日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应注意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和储存,防止发生意外。确保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质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和监测方法。消毒灭菌后的器械应妥善保存,防止再次污染。
2、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探视者。
3、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目标和监测指标,加强对抗菌药物采购、储存、使用和监测的全过程管理。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避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1、应急预案制定与完善
应制定全面、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指挥和协调;建立健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2、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防护用品、消毒用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试剂以及生活物资等。规范物资的采购、验收、储存、发放、使用和回收等环节。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和检查,及时补充短缺物资,更换过期或损坏的物资,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性能。
3、应急演练与培训
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的类型、内容、时间和参与人员等。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开展全员应急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1、根据工作的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在线学习、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确保培训效果。
2、患者与公众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疾病,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的防治知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等,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向公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应急避险知识等,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健康教育,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健康教育视频;开展健康讲座、咨询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健康教育信息等。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医院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实施科学防控指南,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以及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等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与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