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小小银针治大病:针灸如何破解中风后遗症难题?

时间 :2025-02-14 作者 :​ 赵文轩 来源:菏泽市定陶区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在我国,中风已成为导致成年人残疾的“头号杀手”。这种被称为脑卒中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以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超300万人,其中约70%-8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肢体无力、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甚至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这些后遗症不仅让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也给家庭带来长期照护压力,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医疗负担。而传承千年的针灸疗法,正凭借独特的治疗优势,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领域中大放异彩。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原理

从中医学角度看,中风后遗症源于“气血逆乱,经络痹阻”。中医将经络视作气血通道,中风致使气血紊乱,瘀血、痰浊堵塞经络,肢体失去濡养。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如针刺头顶百会穴、后颈风池穴,可激发经气改善脑供血;针刺曲池、合谷等肢体穴位,能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恢复肢体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通过多途径助力康复:在神经修复上,可激活保护机制,促进BDNF分泌,加速神经细胞修复再生;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为受损脑组织补充氧和营养;还可调节免疫系统,降低炎症因子,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1. 传统针灸取穴:精准定位,靶向治疗

传统针灸强调“辨证取穴”,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肢体偏瘫患者,常以患侧肢体穴位为主,如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上肢穴位,以及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下肢穴位,通过针刺激发经气,调节肢体气血运行;针对言语不利的患者,廉泉穴(位于喉结上方)、哑门穴(后颈部)、通里穴(前臂内侧)是常用“组合”,能有效改善发音与语言表达能力;而吞咽困难者,风池、翳风、廉泉、人迎等穴位的协同刺激,则有助于恢复咽喉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2. 特色针法:传承创新,疗效升级

近年来,特色针法的应用为中风康复带来新突破。其中,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尤为瞩目。该针法突破传统“治瘫独取阳明”的理念,以阴经和督脉穴位为主,如内关、水沟、三阴交等,并严格规范针刺手法的方向、深度与提插捻转力度。临床研究表明,该疗法可显著降低中风患者的致残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此外,俞昌德教授独创的“针刺颅骨缝疗法”另辟蹊径,通过对小儿颅骨结构的研究,发现颅骨缝与脑部神经的关联,采用特殊针法刺激颅骨缝,并结合循经配穴与中药调理,已帮助众多中风患者重获生活能力。

3. 针康结合:中西协同,事半功倍

针灸与现代康复训练的结合,已成为中风后遗症治疗的“黄金搭档”。在针灸疏通经络的基础上,同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能够更好地促进神经肌肉功能重建。例如,针对下肢无力的患者,针灸后立即进行站立与步行训练,可增强肌肉记忆;对于言语障碍者,配合语言康复师的一对一训练,结合针刺廉泉、通里等穴位,能加速语言功能恢复。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医整体调理与西医精准康复的双重优势。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的专业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资质的中医师操作,确保穴位定位准确、针刺手法规范。治疗期间,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效果;饮食上遵循“三低一高”原则,即低盐、低脂、低糖,高膳食纤维,戒烟限酒;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预防中风二次发作。

从古老的经络理论到现代医学验证,针灸正以科学与传统交融的姿态,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创新,这根小小的银针必将在攻克中风难题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帮助更多患者重燃生活信心,回归正常生活。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