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经常在走路一段距离后感觉小腿或大腿肌肉酸胀、疼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或者在天气并不寒冷的时候,也常常感到双脚冰凉、麻木?如果您有这些症状,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年纪大了”、“缺钙”或者“腰椎病”,因为这很可能是下肢动脉血管发出的“求救信号”——您可能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简单来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我们腿上的动脉血管发生了“堵塞”。动脉好比我们身体里的“供水管道”,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下肢的动脉血管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沉积了像“水垢”一样的脂质斑块)而逐渐变窄、甚至完全堵塞时,流向下肢的血液就会减少,导致腿部肌肉和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2.为什么血管会“堵”?——高危因素需警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非凭空而来,它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高龄: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老化的风险增加。
吸烟: 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吸烟是导致该病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三高”: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血管壁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受损。
高脂血症: 血液中过多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
高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会加速全身血管的病变,下肢动脉是重灾区。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高出数倍,且进展更快,预后更差。
缺乏运动和肥胖: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
家族史: 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3.警惕!这些信号提示您可能“中招”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因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部位而异,典型的表现有:
间歇性跛行: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早期的症状。患者在行走一定距离后(比如几百米或几十米),出现单侧或双侧小腿、大腿或臀部肌肉的酸胀、疼痛、痉挛、乏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几分钟后症状缓解,可继续行走,但再次行走相同距离后症状又复现。
腿脚发凉、麻木: 由于血供不足,患肢皮温常常偏低,怕冷,并可能伴有麻木感。
静息痛: 这是病情进展的表现。患者在不活动、静止休息时仍感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平卧时加重,将腿下垂后疼痛可能有所缓解。这提示下肢缺血已经相当严重。
皮肤色泽改变、营养障碍: 患肢皮肤可能显得苍白、蜡黄,或因淤血而呈青紫色。腿毛稀疏脱落,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
足部溃疡或坏疽: 这是最严重的阶段。由于严重缺血,足部皮肤可能因轻微损伤就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甚至发展为趾头或足部的发黑、坏死(坏疽),面临截肢风险。
4.血管“堵”了怎么办?——积极治疗是关键
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 这是基础治疗,也是最重要的。
立即戒烟! 这是阻止病情进展的首要措施。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适当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律的步行锻炼,有助于改善侧支循环。
控制体重。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形成。
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改善循环、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制剂、西洛他唑等。
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腔内治疗(微创介入): 对于症状较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在血管内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斑块旋切等方式,重新打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外科手术: 对于病变范围广泛、不适合腔内治疗的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或内膜剥脱术等。
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 目前仍在探索和发展中,为部分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5.结语
如果您出现了“走路腿疼、腿脚发凉”等症状,请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到正规医院血管外科就诊。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保住健康的双腿!记住,爱护血管,就是爱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