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每分每秒都在有节奏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与氧气。然而,当这台“发动机”突然“熄火”——心跳骤停,哪怕只是短短10秒,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了解心跳停10秒的影响,并掌握黄金4分钟急救法则,在关键时刻或许能挽救一条生命。
一、心跳停10秒,身体亮起“红灯”
心脏骤停后,血液循环瞬间中断,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迅速缺氧。心跳停10秒,大脑最先遭殃。大脑对氧极为敏感,仅占体重2%却消耗全身20%的氧,此时供血中断,脑细胞缺氧,患者会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身体失衡,这是因为缺氧影响了视觉中枢和平衡中枢。同时,心脏自身也会受损。虽心脏暂时停跳,但心肌细胞仍处于高代谢状态,需大量氧气。心跳停10秒,心肌细胞缺氧,干扰心脏正常电活动,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原本规律跳动的心脏变得杂乱无章,进而影响泵血功能。
不同人群在心跳停10秒后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心脏储备能力较强,心跳停10秒后,可能只是出现短暂的不适,如心慌、胸闷,心脏或许能自动恢复正常节律。但对于老年人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情况则要危险得多。他们的心脏功能本身就较弱,身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差,心跳停10秒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若不及时处理,这些症状会迅速恶化,危及生命。
二、黄金4分钟,急救的“黄金窗口”
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为急救的“黄金窗口”。在这4分钟内,大脑细胞尚未完全死亡,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能够为大脑提供必要的氧气和血液供应,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大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时间非常有限。心跳停止后,大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每过1分钟,存活率就会下降7%~10%。超过4分钟,大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即使后续进行抢救,患者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智力下降、肢体瘫痪、失语等,甚至成为植物人。
三、黄金4分钟急救法则,关键时刻能救命
第一步:判断与呼救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首先要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可以轻拍患者的双肩,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喊:“你怎么了?能听见我说话吗?”同时,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如果患者在10秒内没有反应,且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应立即大声呼救,并指定周围的人拨打急救电话120。
第二步:胸外按压
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平面上,解开其上衣,暴露胸部。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双手交叠,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也就是胸骨中下1/3处。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后,要保证胸廓完全回弹,避免按压中断。
第三步: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在完成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然后,将患者的头后仰,抬起下颌,使气道保持通畅。用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子,另一只手托起患者的下颌,用自己的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隆起。吹气后,松开患者的鼻子,让患者呼气。按照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第四步: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如果现场有AED,应尽快获取并按照设备的指示进行操作。打开AED电源开关后,根据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把电极片的导线插入AED主机,主机会自动分析心律。如果分析到了可以电击的情况,机器会自动充电。充电完成后,语音会提示按“电击”按钮,完成电击。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刻开始心肺复苏施救,无需取下电极片。每2分钟AED主机会再次自动分析,如有必要会再次建议电击。
总之,心跳停止10秒,身体已经发出危险信号。掌握黄金4分钟急救法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技能。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急救知识,提高急救能力,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