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科工作中,每逢节假日或聚餐时段,因误食异物前来就诊的患者总会明显增多。异物种类五花八门,从鱼刺、鸡骨到硬币、玩具、假牙、药片包装,牙签、发卡、纽扣电池等。误食事件看似偶然发生,背后则隐藏着多种危险,严重者可能引发食管穿孔、胃肠出血、气道阻塞等严重风险。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误食异物的知识。
误食异物是急诊一种常见的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生,但存在明显的高发群体特征。婴幼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不足,常将小物件放入口中探索世界,误吞玩具零件、硬币、纽扣电池等尤为常见。老年人则因牙齿缺失、义齿松动、吞咽反射减弱,进食过程中易将鱼刺、假牙、药片包装等异物一同吞入。特定职业人群如机械工人、电工在操作中将零件含入口中也有一定风险。常见误食异物类型包括:尖锐类、圆钝类、腐蚀类、粘连性强的异物、易忽视型。不同类型异物进入体内后表现各异,危害程度差异显著。
误食异物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异物的种类、大小、材质及停留部位。2.1如果异物卡在口咽或食管上段,患者常有咽部异物感、吞咽疼痛、流涎增多,甚至出现呛咳或声音嘶哑。2.2如果异物进入下段食管或胃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较大或带棱角的异物可能引发胸闷、恶心、吞咽困难或局部刺痛感。尖锐物体如鱼刺、骨片可能刺破食管,引起穿孔、出血,甚至形成纵隔感染。2.3如果异物进入气道,可迅速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喉鸣、发绀,属于急危重症。儿童误吸坚果类、玩具颗粒后常呈突发性憋气,呼吸音减弱或出现单侧肺气肿征象。部分病人虽初期无症状,但异物长时间滞留可能诱发感染、穿孔或粘连,需引起高度重视。
面对误食异物的情况,不少人会试图自行“解决”,例如催吐、吞饭团、喝醋、拍背等,这些做法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安全,甚至可能加重损伤。正确应对方法如下:3.1保持镇定,立即就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出现异物感或可疑误食后,第一反应应是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不建议在家中自行处理;3.2不要盲目吞咽硬食,例如吞饭团、馒头等方式“推异物下行”不仅可能使异物卡得更深,还会造成食管划伤或穿孔。3.3不推荐自行催吐,如果误食尖锐或刺激性异物,例如玻璃片、电池等,催吐可能使异物沿路划伤食道甚至逆流误吸入气道。3.4影像检查,急诊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安排X线或CT等检查,部分异物如金属、骨刺可通过X线直接发现,但塑料制品和某些非金属物则需进一步检查。3.5内镜治疗,大多数异物可通过胃镜或食管镜下直接取出,操作时间短,创伤小。如有穿孔、出血或多颗磁铁吸附等情况,可能需要急诊外科干预。
四、预防误食异物一些建议
预防误食异物的发生,关键在于细节管理与风险意识的提升。儿童群体需特别关注其接触的物品安全性,应尽量避免提供体积较小、易拆解、可吞咽的玩具或配件。监护人应养成饭前饭后不让孩子含物玩耍的习惯,吃饭时避免打闹分神,及时纠正口中咬笔、咬盖等行为。
对于老年人需定期检查假牙的稳固性,避免因牙齿松动在进食过程中脱落滑入食道;同时饮食上应尽量选择软质、无刺、易咀嚼的食物,防止因咀嚼困难而误吞。
从职业习惯角度看,部分技工、维修人员有将小零件含在口中的习惯,工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高风险动作。家中常备剪刀、安全包装工具等也有助于减少因徒手撕包装而误吞异物的风险。
误食异物听起来只是生活中的“小意外”,但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原本可以轻松处理却因延误造成大问题的病例。这个问题并不遥远,它可能发生在孩子口中的玩具、长者咽下的假牙,也可能是自己下意识“含在嘴里”的螺丝钉。日常生活中多一分警惕,面对问题时多一分科学认知,就能避免掉不少危险的“入口”。
在忙碌的急诊中,每一位医生都希望患者不要带着“吞不下的异物”来找我们,而是带着安全、健康和对生活细节的认真对待,这就是最好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