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检查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来提高图像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血管病变、感染性疾病等的诊断。本文将围绕增强CT检查的基本原理、护理方案、风险防范及注意事项,详细阐述护理配合的关键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CT检查介绍
增强CT检查是通过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利用对比剂在血管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增强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从而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常用的对比剂包括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其中非离子型对比剂因其较低的渗透压和化学毒性,已成为临床首选。对比剂通过静脉注射后,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各组织,通常在注射后20-30秒达到峰值浓度,此时进行扫描可获得最佳图像效果。增强CT的适应症广泛,包括肿瘤的诊断与分期、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栓)的评估、感染性病变的定位等。然而,对比剂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因此护理配合与风险防范在检查过程中至关重要。
2. 护理方案
检查前,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完成准备工作。首先,患者通常需要禁食4-6小时,以避免对比剂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次,护理人员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尤其是碘对比剂过敏史,并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如血清肌酐水平),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增强CT检查。对于高风险患者,可在检查前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此外,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通常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前臂静脉,并使用留置针以确保对比剂注射的顺利进行。检查中,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通常为仰卧位),并告知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静止,必要时配合呼吸指令(如屏气)。对比剂注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不适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心悸等。检查后,护理人员需继续观察患者30分钟,确认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3. 风险防范
对比剂过敏反应是增强CT检查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轻者表现为皮疹、瘙痒,重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反应。护理人员需在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对高风险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及设备(如氧气、吸痰器),以便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及时处理。肾功能损害是另一个重要风险,尤其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比剂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对比剂肾病(CIN)。护理人员需在检查前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对于高风险患者,可采取水化治疗(如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以减少CIN的发生。对比剂外渗是指对比剂从静脉通路渗入周围组织,可能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甚至组织坏死。为预防对比剂外渗,护理人员需选择粗大、直行的静脉进行穿刺,并使用高压注射器确保对比剂快速、均匀地注入。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冷敷、抬高患肢等措施减轻症状。
4. 注意事项
首先,检查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护理人员需根据其生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镇静状态下完成检查,孕妇需尽量避免使用对比剂,老年人则需特别注意肾功能评估及对比剂剂量的调整。其次,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尤其是对比剂注射后的前几分钟,这是过敏反应的高发时段。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以便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迅速应对。检查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多饮水以促进对比剂的排泄,并告知患者如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应及时就医。
结语
增强CT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其过程中使用的对比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风险,因此护理配合与风险防范在检查过程中至关重要。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护理人员在增强CT检查中的实践提供参考,确保患者检测过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