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无痛胃肠镜已经成为众多患者检查胃肠道疾病的热门选择。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痛胃肠镜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尤其是关于麻醉的部分,充满了疑问和担忧。那么,无痛胃肠镜真的如大家所说的“睡一觉”就完事吗?
一、无痛胃肠镜适应症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考虑接受胃镜检查:一是上腹部持续疼痛且多种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或是突然出现呕血(表现为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血便(如排出柏油样大便),无论是否已确诊上消化道疾病,均需及时通过胃镜排查病因;二是进食过程中出现吞咽困难(食物从口腔至胃的运送受阻),或伴有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此类情况需通过胃镜明确病变范围及程度,以便针对性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而言,胃镜检查应纳入常规体检范畴。例如,有胃肿瘤家族史者或处于胃癌、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建议定期接受胃镜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病变。胃镜检查不仅可直观观察黏膜病变,还能在必要时进行活检、息肉切除等操作,兼具诊断与治疗双重价值,是保障消化道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检查前准备:细致入微,确保安全
无痛胃肠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预约与禁食禁饮:患者需提前预约检查时间,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禁食禁饮。一般来说,无痛胃镜检查前至少禁食8—12小时,禁饮3小时;无痛肠镜术前一日中午进食清淡饮食,晚上进食流质饮食,检查前一天晚餐要清淡,随后禁食禁水。这是为了确保胃内没有食物残留,避免检查过程中出现呕吐、误吸等情况。
病史告知与检查完善:患者应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药物史、手术史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如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心电图、血常规等,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
建立静脉通道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为后续注射麻醉药物做准备。患者及家属了解无痛胃肠镜检查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这是保障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行为合法合规的必要步骤。
三、麻醉诱导:精准给药,严密监测
进入检查室后,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注射适量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等。在药物作用下,患者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失去意识和痛觉。此时,患者的生命体征会被严密监测,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麻醉药物的选择:无痛胃肠镜检查常用的麻醉药物有丙泊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纳布啡等。这些药物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副作用少、安全性好、方便给药等优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
生命体征监测: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例如,如果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下降,麻醉医生会立即调整呼吸参数,给予吸氧等处理。
四、检查过程:胃镜与肠镜的接力检查
胃镜检查:医生将胃镜经口腔插入,沿食管、胃、十二指肠依次进行观察。在推进过程中,通过胃镜前端的摄像头,可清晰看到胃肠道黏膜的情况,仔细检查是否有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若发现可疑部位,会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胃镜检查一般耗时在10—12分钟左右。
肠镜检查:胃镜检查结束后,若还需进行肠镜检查,医生会将肠镜从肛门插入,缓慢推进至回盲部,对整个大肠进行全面观察。同样会仔细查看肠道黏膜,发现病变及时处理。肠镜检查的时间比胃镜稍长,主要与患者肠道的弯曲走行复杂有关。如果患者肠道结构及走行正常,操作时间在15分钟左右;如果患者肠道冗长或是有腹部手术史,肠镜操作耗时较长,可能需要20—30分钟。
五、检查结束:苏醒观察,安全离院
检查完成后,停止注射麻醉药物,患者会逐渐苏醒。苏醒后会被送到复苏室观察一段时间,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完全恢复,无明显不适后,患者可在家人陪同下离开医院。
复苏室观察:在复苏室,医护人员会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等。同时,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一般来说,患者在复苏室观察30分钟左右,如果一切正常,就可以准备离院了。
离院标准: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自我意识清醒、能独立行走,无明显不适感,方可离院。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评估,确保患者具备离院条件后,才会允许患者离开。
无痛胃肠镜并非简单的“睡一觉”就完事,它需要患者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检查中配合医生的操作,检查后精心调养身体。同时,麻醉医生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精准给药、严密监测,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