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的“生死时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核心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典型的心梗胸痛具有以下特征:
1.疼痛性质:表现为压榨性、闷胀性或紧缩性疼痛,程度剧烈且伴有濒死感。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压着大石头”或“喉咙被掐住”。
2.放射范围: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及小指,部分患者疼痛可延伸至下颌、颈部甚至上腹部。
3.伴随症状:常伴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非典型症状。
4.时间特征: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鉴别要点:
心梗患者的心电图常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显著升高。
急救措施:
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血压正常),若5分钟内未缓解可重复使用,但连续使用不超过3片。
尽快拨打120,优先选择具备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
二、肺栓塞:沉默的“呼吸杀手”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发的病理综合征,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是主要病因。其胸痛特点包括:
1.疼痛性质:表现为尖锐刺痛或撕裂样疼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提示胸膜受累。
2.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是最常见表现,活动后加重,静息时可能缓解。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3.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伴发热、心悸、晕厥。晕厥提示大块肺栓塞导致右心衰竭。
4.风险因素:长期卧床、手术史、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鉴别要点:
典型心梗胸痛与呼吸运动无关,而肺栓塞胸痛在呼吸时加剧。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但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金标准。
急救措施:
绝对卧床,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血栓脱落。
高流量吸氧(4-6L/min)以改善低氧血症。
立即转运至具备溶栓或取栓条件的医院。
三、胃病:被误诊的“胸痛元凶”
胃病引发的胸痛常因食管反流或胃内容物刺激膈神经所致,其特点包括:
1.疼痛与进食关系:胃溃疡疼痛多发生于餐后1小时内,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多在空腹时出现,进食后缓解。
2.伴随症状:常伴反酸、嗳气、腹胀,严重者可出现呕血或黑便。
3.体位相关性:平卧位或弯腰时胸痛加重,坐起或站立后缓解。
四、急症胸痛的鉴别诊断流程
面对突发胸痛,临床需遵循“红绿灯”原则快速评估:
1.红灯症状(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
伴意识丧失、大汗、濒死感
血压<90/60mmHg或>180/110mmHg
心电图ST段动态改变
2.黄灯症状(需紧急排查):
胸痛与呼吸相关
近期有手术或长期制动史
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
3.绿灯症状(可门诊随访):
胸痛与进食明确相关
胃镜检查提示明确病变
抑酸治疗有效
诊断技术选择: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T)是心梗诊断的核心指标,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
D-二聚体阴性可基本排除肺栓塞,但阳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等肺栓塞间接征象。
五、公众应对策略与预防建议
1.急救知识普及:
胸痛发作时避免自行驾车就医,应拨打120并保持电话畅通。
家中可备硝酸甘油片,但需注意低血压患者禁用。
2.高危人群管理:
心梗高危人群(高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应定期检查冠脉CTA。
术后患者需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
3.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每日钠盐摄入<5g。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结语
胸痛是身体发出的紧急警报,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风险。公众需建立“症状-风险-急救”的完整认知链:既不能对轻微胸痛掉以轻心,也不必对所有胸痛过度恐慌。通过科学识别症状特征、及时就医并配合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急症胸痛均可获得良好预后。记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胸痛面前,每一秒的犹豫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