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新生儿黄疸科普有哪些?

时间 :2025-01-31 作者 :张芮 来源: 菏泽市立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约8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对于许多新手父母来说,新生儿黄疸可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话题。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为大家科普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概念、病因与症状、治疗手段等,帮助家长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从而更好地呵护新生儿的健康。

1新生儿黄疸概念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现象,本质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沉积于皮肤和巩膜等处所致。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它会在肝脏中经过处理后排出体外。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处理胆红素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从而出现黄疸。

2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与症状

2.1病因

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以及肠- 肝循环增加等。胆红素生成过多的原因在于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破坏多,胎儿期红细胞寿命通常为70 - 80 天,而正常成人是120天左右,这使得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则是因为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将其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但新生儿体内白蛋白含量相对不足,或因酸中毒等影响其结合能力,导致胆红素代谢减少。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主要体现在新生儿出生后,肝细胞受体蛋白含量低,且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活性差,肝脏排泄胆红素能力较弱。而新生儿肠蠕动性差,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腔内β - 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对较高,可使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游离胆红素,然后被肠道重吸收,导致肠- 肝循环增加,血胆红素水平增高。

2.2症状

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较轻时,仅面颈部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随着胆红素含量升高,黄染范围逐渐扩大,可蔓延至躯干、大腿、上肢、膝关节及手、足心等,黄疸部位颜色可呈杏黄或金黄色,胆红素增高时呈灰黄或暗黄,重症者可呈黄绿色。重症黄疸患儿还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厌食、哭闹不安、呼吸困难等表现。若发展为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表现,持续12 - 24小时;随后可能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轻者双眼凝视,重者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握紧等表现,持续12 - 48 小时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但持续2 周后可陆续出现核黄疸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3显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蓝光疗法、换血疗法和药物治疗等。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以加强喂养为主,保证营养,刺激胃肠蠕动,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同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预防感染等。蓝光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所致的黄疸,尤其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水平极高、存在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症状的新生儿,可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还可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如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治疗血型不合溶血导致的黄疸;白蛋白可与血中游离胆红素结合,增强胆红素转运,降低胆红素水平;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减少胆红素生成,促进胆红素代谢,从而治疗黄疸。

结语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无需过于担心,通过加强喂养、蓝光疗法等简单措施即可缓解。然而,对于病理性黄疸,家长们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在日常生活中,新手父母们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知识的了解,做好孕期预防和产后护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过科学的护理和及时的治疗,我们相信大多数新生儿都能顺利度过黄疸期,健康成长。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