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是出生后20天至儿童期各年龄段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也是重症肺炎和坏死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由于儿童身体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导致其身体抵抗病菌能力较低,因此,其感染肺炎球菌风险较高,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该病不仅会导致儿童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还会引发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其中,脑膜炎的危害最大,病死率最高,且预后大多会残留多种终生后遗症。文献报道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肺炎,因此,该病的危害性不容小觑。尽管目前临床上已有针对肺炎球菌的疫苗,但由于接种率不高或接种不及时,许多儿童仍面临肺炎球菌感染风险。接下来,就让我们重点来了解肺炎球菌相关知识。
1肺炎球菌是什么?
肺炎球菌是一种广泛定植于人类鼻咽部的细菌,其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且传播过程隐匿,因此,人们在感染肺炎球菌后难以察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在人体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在感染肺炎球菌后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一旦人们机体免疫力下降,肺炎球菌便会突破黏膜屏障,会侵袭多个组织器官,进而引起非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及败血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终身后遗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由于5岁以下的儿童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抵御能力较弱,因此极易遭受肺炎球菌的攻击。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肺炎球菌疫苗的立场文件指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是肺炎球菌性疾病。据WH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分钟约有2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感染;而在亚洲地区,每分钟就有1名幼儿死于肺炎球菌性肺炎。文献报道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每年感染肺炎球菌疾病者约有174万例,而平均每17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因该病夭折。因此,肺炎球菌的危害性不容小觑。
肺炎球菌因其高致死率和隐匿性特点,临床上将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隐藏的婴幼儿杀手”,给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临床针对肺炎球菌感染的防治方式主要有两种--抗生素治疗和疫苗接种,虽然前者曾是治疗此类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因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导致部分菌株已对常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此外,患儿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会破坏体内正常菌群平衡,削弱集体免疫力,为肺炎球菌入侵人体提供了机会。因此,近年来医学界针对肺炎球菌感染更倾向于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即推广接种13价或2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PCV23),以降低儿童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2预防肺炎球菌措施
(1)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第一道防线,而机体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免疫功能。此外,5岁以下儿童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肺炎球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提高儿童机体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至关重要。例如,家长需要定期带儿童前往医院进行身体营养检查,并且根据医生的建议为其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以保证儿童身体营养。
(2)适度的户外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高身体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家长需要带领孩子每天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以增强其体质,提高身体抵御致病菌的入侵。
(3)家长需要根据我国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领儿童接种炎球菌疫苗,在儿童2月龄、4月龄和6月龄时各接种一剂基础免疫疫苗,并在12-15月龄时接种一剂加强免疫疫苗。
总之,肺炎链球菌又称肺炎球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是一种能够长期黏附定植于人类上呼吸道表面而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的细菌,非常善于隐匿。5岁以下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使其成为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给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父母需要高度警惕肺炎球菌感染,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保证儿童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