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冠心病支架术后,为什么还需要长期吃药

时间 :2025-01-31 作者 :张松 来源: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当冠心病患者成功植入支架,打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重获顺畅的心肌血液供应时,许多人会误以为“一劳永逸”,疾病已彻底治愈。然而,支架手术只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一环,绝非终点。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病变并未因支架植入而消失,心血管系统仍面临着再次狭窄、血栓形成等风险。长期服药就像守护心血管健康的“隐形卫士”,在术后的漫长岁月里,持续发挥着预防疾病进展、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作用。

一、控制基础病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1.降低血脂异常风险: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即便植入支架,若血脂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脂质仍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新的斑块。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已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其破裂。同时,配合其他调节血脂的药物,可全面改善血脂代谢,减缓血管病变的发展,避免新的血管狭窄出现。

2.管理血压与血糖:高血压和高血糖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支架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减轻血管壁所承受的压力,减少血管内膜受损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糖药物能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过高的血糖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慢性损害。通过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为心血管系统创造良好的内环境,降低冠心病复发几率。

3.抑制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血管壁的慢性炎症会促进斑块形成、进展,并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部分药物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血管壁内的炎症细胞活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血管炎症反应。这种持续的抗炎治疗有助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恶化,保护未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血管。

二、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保障血管畅通

1.抗血小板聚集:支架对于人体来说属于“异物”,植入后会激活血小板,使其黏附、聚集在支架表面,形成血栓,导致支架内再次狭窄甚至堵塞。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阻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通常在支架术后,需联合使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病情调整为长期服用单一药物,为支架的长期通畅提供保障。

2.调节凝血系统:人体的凝血系统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架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要药物调节凝血因子的活性,平衡凝血与抗凝血系统。通过服用抗凝药物,可降低血液的凝固性,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确保支架植入部位及其他血管的血液流动顺畅,避免因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3.维持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重要功能。支架植入过程中,血管内皮会受到一定损伤,术后长期服药有助于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和再生,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良好的血管内皮状态能够减少血小板和脂质的黏附,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保证支架及周围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改善心脏功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1.减轻心脏负荷: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在长期缺血状态下可能受到损害,支架术后,心脏仍需要时间恢复。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轻心脏的工作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助于改善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2.保护心肌细胞:心肌在缺血缺氧过程中会受到损伤,部分药物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它们能够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调节心肌细胞的代谢,增强心肌细胞的抗损伤能力。通过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促进受损心肌细胞的修复,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综合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外,还需综合管理其他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戒烟、控制体重、调节情绪等。例如,部分药物能够辅助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心血管疾病。通过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全面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冠心病支架术后长期服药是维持心血管健康、预防疾病复发的必要举措。从控制基础病因、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到改善心脏功能,每一类药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患者只有充分认识到长期服药的重要性,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真正实现术后的良好康复,享受健康生活。忽视长期服药,就如同拆除了守护心脏的“安全屏障”,随时可能让病情卷土重来,危及生命健康。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