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心内科医生教你:如何科学护心,远离猝死风险

时间 :2025-01-31 作者 :王彬 来源: 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其背后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心脏疾病,其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肌梗死,进而增加猝死风险。此外,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也都是引发猝死的重要因素。

日常生活中,做好护心基础工作

健康饮食,为心脏“减负”

合理的饮食是护心的基石。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三低一高”原则,即低热量、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减少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血管。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够降低血压、血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适度运动,增强心脏活力

运动是心脏的“强心剂”。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增强心肌收缩力。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尤其是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会适得其反,诱发心脏问题。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放松,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规律作息,让心脏“好好休息”

充足的睡眠是心脏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期。每天应保证7-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体内激素失衡,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情绪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瑜伽等,也有助于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是早期发现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项目。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增加检查频率和项目,如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CT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旦发现异常,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猝死风险。

掌握急救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即使做好了预防工作,也无法完全排除猝死的可能性。因此,掌握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时,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至少100/分钟,深度至少5厘米;人工呼吸时,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持续1秒以上。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能够自动诊断特定情况的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当发现有人心脏骤停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迅速获取AED,按照设备语音提示操作。

科学护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掌握急救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心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远离猝死风险,让生命之花持久绽放。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