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策略:疼痛管理与饮食调整

时间 :2025-01-24 作者 :邢晓娜 来源:菏泽市立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胰腺因多因素导致的急性炎症,临床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及血淀粉酶升高为特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重症患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20%。针对性护理工作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尤其是疼痛管理与饮食调整,直接影响患者康复进程与预后。本文将从急性胰腺炎入手,重点探讨疼痛管理的策略及饮食调整的要点,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指导。

1急性胰腺炎概念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的急性炎症过程,常见病因是胆石症(40%-70%)、酒精滥用(25%-35%)、高脂血症(1%-4%)等。病理机制为胰酶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我消化,引发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后者常伴器官衰竭和胰腺坏死。临床症状是突发上腹剧痛(向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腹胀及发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影像学(超声、CT)可明确诊断及并发症。

2急性胰腺炎疼痛管理措施

急性胰腺炎的疼痛管理需要建立多维度干预体系,在药物镇痛方面,应根据疼痛程度实施阶梯化给药方案:轻度疼痛(NRS 1-3分)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00mg,每6小时一次),但需监测肝功能指标;中度疼痛(NRS 4-6分)推荐使用曲马多(50-100mg口服或肌注,每6小时一次);重度疼痛(NRS 7-10分)则需使用哌替啶(50-100mg肌注,每4-6小时一次),并密切观察呼吸频率(维持>12次/分)和血氧饱和度。对于顽固性疼痛患者,可考虑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和低剂量哌替啶,或请麻醉科会诊实施硬膜外镇痛(常用0.1%罗哌卡因复合2μg/ml芬太尼,4-6ml/h持续输注)。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样关键,患者体位应保持30-45度半卧位联合膝关节屈曲,既可减轻腹部张力又能防止误吸;胃肠减压需维持负压60-80mmHg,每日记录引流量和性状。护理监测要点包括每2小时评估一次疼痛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观察有无肠鸣音减弱、腹胀加重等病情变化,同时监测血淀粉酶、CRP等炎症指标趋势。

3急性胰腺炎饮食调整方案

饮食调整方案需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在急性期(发病后48-72小时)实施完全禁食时,肠外营养配方应包含葡萄糖(供能50%-60%)、氨基酸(1.2-1.5g/kg/d)和适量脂肪乳剂(0.5-1g/kg/d,甘油三酯>5.65mmol/L时禁用),同时补充足量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硒)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过渡期饮食应从无脂清流质开始(米汤每次30-50ml,每小时一次),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去油鸡汤、过滤蔬菜汁),此阶段需监测血清白蛋白(维持>30g/L)和前白蛋白水平。恢复期饮食应采用低脂(<30g/d)、低纤维、高蛋白原则,具体可选用清蒸鱼(每次50g)、蛋清(每日2-3个)、嫩豆腐(每日100g)等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以精制米面为主,蔬菜需去皮去籽并充分烹煮。对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出院后仍需维持脂肪摄入<40g/d,建议使用中链脂肪酸(MCT)作为部分脂肪来源;酒精性胰腺炎患者必须终身戒酒,并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患者出院后均应建立饮食日记,记录每餐食物种类、用量及餐后反应。饮食调整过程可能出现食物不耐受表现,如餐后腹痛加剧、脂肪泻(大便次数>3次/日且浮于水面)或体重下降(每周>1kg),一旦发生,应立即回退到上一饮食阶段,寻求专业指导。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血糖生成指数(GI)<55的个性化食谱,并调整降糖方案;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营养不良,可适当增加口服营养补充剂(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

4结语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以疼痛控制和饮食管理为重点,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治疗方案。疼痛管理需平衡镇痛效果与安全性,而阶梯式饮食调整是预防复发的基础。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变化,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疼痛机制与营养干预的新策略,以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山东广播电视报